李渊的诏命下达之后,李世民心中虽然不愿,但是他并没有违背李渊的圣意,当着李渊、李建成和文武官员的面,李世民欣然接受任命。
此时的李世民是英雄心中苦,有苦却说不出。
------
观音婢的身边,始终是李世民远航归来安静停泊的港湾。
在她这里,李世民往往能够得到心灵的慰藉,和再次出发的力量。
听说李世民被封为太尉,观音婢知道,李世民虽然面上坦然,心中却是怅然若失。
------
李世民回到承庆殿,与观音婢两人在后殿闲坐。
李世民兴味索然,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致,观音婢柔声问李世民,“世民阿兄,是不是放不下你的宏图大志?”
李世民叹道,“阿兄是空有大志,却是生不逢时。”
观音婢笑道,“世民阿兄生于之群雄并起之时,怎会说自己生不逢时?这才是贤才英主笑傲天下的好时机。”
李世民接着感慨,“我是说,为什么不让我比大兄早生个一两年?”
------
观音婢微笑着道,“世民阿兄应该明白阿爷的一番苦心,从他的角度来说,不让你继续建功,对你和大兄是最明智的决定。”
李世民看着观音婢,饶有兴趣地问,“遇到事情,阿婢总有独到的见解,你何不给阿兄说说?”
------
观音婢向李世民陈述她的想法,“自古太子废立,是事关江山社稷的大事,大伯既然已被立为太子,假如想要将其废去,世民阿兄可曾想过其中的后果?”
李世民沉思了一会儿,答道,“如果要废去大兄的太子之位,除非是大兄铸成大错,后果是要不将其幽禁,要不将其赐死,没有其它更好的选择,将会毁了大兄的一生。”
------
观音婢接着分析,“你和大伯、四叔都是阿爷的爱子,他不想失去任何一个。”
“如果废去大伯太子之位,他将会失去挚爱的大儿子。”
“如果稳保大伯太子之位,他不但可以保住大伯,而且可以让你和四叔,安享荣华富贵。”
“世民阿兄说说,阿爷不让你继续建功,是不是最明智的选择?”
-----
李世民仔细想一想观音婢所说的话,感觉到父亲确实喜爱他的每一个儿子,他不想任何一个儿子受到伤害。他只能两害相较取其轻,适当压制一下李世民的才华。
人们总是抱怨别人做事不通情理,那是因为他没有站到别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如今,李世民站到李渊的角度去想,也觉得父亲确实是用心良苦。
李世民在想,假如我是父亲,也不得不选择这样做。
------
李世民沉思良久,无可奈何地对观音婢道,“假如我是一个孝子,是一个有情有义之人,是不是就得接受阿爷的安排,终生做一个吃喝玩乐的大王?”
观音婢微笑着道,“也不尽然,这要看阿爷是要儿子,还是要天下。”
------
“如果阿爷离了世民阿兄,仍然可以平定天下,这说明世民阿兄是可有可无之人,你能做一个吃喝玩乐的大王,也是阿爷的恩赐。”
“如果阿爷离了世民阿兄,难以平定天下,这才说明世民阿兄是举世无双之人,只有你出面才能拯救天下黎民百姓。世民阿兄就要当仁不让。”
“离开世民阿兄,阿爷的开唐大业处处受挫时,他就会压下今日的想法,重新启用你。”
------
李世民觉得观音婢说得有理,他依然失望地道,“如阿婢所说,这一切都是靠运气,我能不能重新被阿爷重用,还是未定之数。”
观音婢呵呵笑道,“世民阿兄在外之时,总是英明神武,为什么一回到家里,许多事就没了主意?我看你是当局者迷。”
李世民茫然道,“阿婢从哪里看出我是当局者迷?”
------
观音婢提醒李世民,“世民阿兄想一想,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有哪一个是靠外人打下的天下?哪一个开国皇帝不是亲临战阵,或是由自己的儿子领兵出征?”
“靠外人获得的天下,早晚属于外人。”
“别人如果帮你李家打下了天下,阿爷就得给他加九锡,大唐的江山说不定哪一日就得禅让给人家。”
------
听观音婢这样说,李世民才如梦方醒,他在心中进行权衡比较。
李渊打天下不能靠别人,那么他靠谁呢?
靠李渊自己?不可能。李渊是一国之君,不会每次都御驾亲征。
靠太子李建成?可能性不大。他是太子,太子领兵出征的可能性也不大,这是历朝历代的规矩。
靠四弟李元吉?也不可能。他年龄尚小,难当大任。
一番比较之后,李世民发现,李渊能够委以重任的,只有李世民。
------
经过一番权衡之后,李世民对观音婢道,“我觉得阿爷要平定天下,还是离不开我。可是等着阿爷启用我,也不知要等到何时?”
观音婢安抚李世民,“世民阿兄只管耐心等待,等到阿爷打不开局面之时,就会想起你。”
------
将整个事情想通,李世民心中豁然开朗,心情也变得异常地轻松。
他笑呵呵地对观音婢道,“本王如今已有了主意。”
观音婢见李世民神情变得畅快起来,她心里也跟着一起高兴,笑吟吟地问李世民,“世民阿兄有了什么主意?”
李世民凑到观音婢耳边,小声说道,“今后我就每天呆在宫中,陪着你们三人生孩子。”
------
李世民陪着观音婢、杨婧、阴月娥生孩子的主意刚刚拿定,李渊就传下了新的诏命。
武德二年元月初三,李渊下诏:命李世民镇守长春宫。
诏命已下,李世民就要起行,陪娇妻美妾生孩子的打算,自然也就落了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