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3年——1735年 雍正大兴文字狱,杀年羹尧。平青海、定西藏、改土归流,加强国家统一。
雍正在查补亏空的同时给官员发“养廉银”,希图高薪养廉。
清朝官员的工资标准模仿明朝,定的非常低。一品官年薪180两白银。九品官31.5两。以曹雪芹的爷爷曹寅为例,曹寅官居五品,相当于现在市长级别,一年只有80两银子的俸禄外加80斛粮食。一两银子按200元计算,曹寅的年薪只有16000元。一斛粮食大约200斤,按每斤2元计算,80斛粮食折合人民币32000元。也就是说曹府一年总收入是48000元。这么点钱就是普通人家都过得紧紧巴巴,何况曹府那么一大家子人?所以官员都想方设法捞钱,白钱、黑钱、灰钱都挣。
清朝也有清官。康熙年间就有一个大清官叫于成龙,吃糠咽菜,长年不知道肉味。可不是所有人思想境界都这么高,肯于安贫乐道。清朝官吏贪污是很普遍的事。
“火耗银“是当时最普遍,甚至是公开的贪污途径。
“火耗” 的本意是一种损耗补偿。百姓交税用的是碎银子。碎银子汇集到官府需要化成银条银锭。银子在加工过程中会有一定的损耗。为了弥补这种损耗,官府在收税时通常多收一点,称之为“火耗”。
现在也有“火耗”一说。比方拿旧金饰去金店换新式样的金饰,金店会在加收手工费的同时,扣除大约2%的金子重量。这被扣除的2%就是火耗。因为金子化掉再加工成型会有微量的损失。
清朝官方对火耗没有明文规定,完全由各地自行征收。有收50%的。有收80%的。有更狠的收两倍、三倍的。多收的火耗也不上交国库,留做地方支配。于是火耗就成了官员们的唐僧肉。当然,老百姓可就遭殃了,加重了负担。
针对这种情况,雍正规定:“每两加耗五分”。也就是说每两银子加5%的“火耗”。不能随意更改。并且“火耗归公”上缴国库。你工资低我可以给你涨工资,但你不能巧立名目搜刮百姓。
雍正给的“养廉银”相当于官员年收入的十倍以上。比方五品官的养廉银是2400两,相当于48万。
这钱就从收上来的“火耗”里出。雍正把“火耗”收上来,拿出一部分作为“养廉银”发下去。
5%的“火耗”的一部分就能让官员涨十倍的工资。想象一下,“火耗”百分几十、几百时,官员能得多少?
这也就容易理解,曹寅只不过五品官,却能过着妻妾成群、奴仆无数的生活。曹府横跨一条街,装修豪华有“白玉为堂金作马”之说。后花园大观园是公家出钱修的,一寸风景一寸金,有山有水有树林,亭台楼榭星罗布,湖边还有别墅群。那日子过的,真的是:工资基本不动,老婆基本不用,吃喝基本靠请,住房基本靠送。
这样的生活即便工资涨十倍也做不到。所以官员该贪还是贪。
雍正查亏空时,有人告发山西巡抚勒索属下州县孝敬银子450万两。雍正将其家产充公,仍差20万两,勒令家人赔偿。
一个地方官贪污的公款比明朝一年的财政收入都多。
这其实不算啥。乾隆的宠臣和珅被抄出11亿两白银的家产,相当于清朝十几年的财政收入。
清朝贪污成风,吏治败坏得无以言表。
雍正整顿吏治的工作从整治贪污腐败开始。他除了砍头抄家、高薪养廉,连发11道谕旨告诫百官要廉洁奉公。同时他要求各地方“举孝廉方正”,让廉洁的人为官,倡导廉洁之风。
他的努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雍正时期的吏治是清朝最好的。贪官少了,国库充裕,百姓负担也减轻了。雍正通过廉政风暴使他的国库存银从几百万两上升到六千万两。
不过雍正这个人有了钱也不乱花。“日夜忧勤,毫无土木、声色之娱”。他在工作方面非常勤奋非常敬业。有人统计,他每天批示文字平均八千字。在勤政方面,也就朱元璋能和他有一比。
“文字狱”在雍正时期开始走向高潮。
在雍正时期,有一个人写了一首诗,里面有“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一句。本是写景抒情的,楞被看作讽刺清朝皇帝没文化,说他以“清风”映射清朝。结果满门抄斩。有人出版了一本文集,里面提及明朝便空一格以示尊重。政府发现不干了,作者虽死也得从坟里挖出来砍头。
大臣年羹尧写贺表,本意是想给雍正拍马屁,一时没留神把成语“朝乾夕惕”写成“夕惕朝乾”。“朝乾夕惕”的意思是白天勤奋工作,夜晚认真反省。顺序颠倒就成了,晚上琢磨白天干。雍正拿过来一看,多心了。什么事啊我非得晚上琢磨?是见不得人啊,还是见不得光?晚上琢磨明白了白天干。合着我白天干的事都是背地里琢磨出来的阴谋。雍正认为年羹尧这是成心的,刻意强调晚上,居心叵测。他以“大不敬”罪把为他立下过汗马功劳的年羹尧给杀了。
这让人不由得联想到PDH。“DYJ”时期,PDH在“庐山会议”期间给M写信,把“有得有失”写成“有失有得”,被咬文嚼字的M抓到把柄。M的逻辑是,你把“失”写在前面把“得”写后面,反映出你内心里认为“DYJ”是以“失”为主“得”为次。换而言之,你PDH意图否定“DYJ”、否定我本人。结果PDH被打倒,后来死在关押地。
M跟P咬文嚼字是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雍正也是如此。年羹尧在雍正初年率军平定青海蒙古人叛乱,自持功高、目中无人、骄横跋扈、结党营私,让雍正感觉到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