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实不符,这在当时叫亏空。这里头可能有客观原因,比如某个地方遭灾了,应收的税赋收不上来,但大多是地方官贪污挪用。
雍正决定从核查亏空入手整顿吏治。连老子的钱都敢贪,反了你们了。在地方不定怎么鱼肉百姓呢?康熙老爹好说话,我可不是好脾气的人。
雍正让工作组下到地方查账。但凡出现亏空的,落实到个人限期补齐。补不齐的,按情节严重程度予以惩戒。收不上税赋的按工作不力处罚;挪用公款的按违法财经纪律处罚;贪污的交监察部门双规;贪污挪用而又不能在限期内补齐亏空的,革职拿问,抄家追赃,没收全部财产,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一时间从中央到地方一片鸡飞狗跳。官员们惶惶不可终日。
曹雪芹他们家就被抄了从此败掉。
曹家从康熙年间就出现亏空。但因为曹家跟康熙的私人关系,康熙睁只眼闭只眼。曹家辩解说我们家落下亏空,都是为了接待您老人家六下江南。单说修行宫,我们就捐了几万两白银。给太子送见面礼,送了几万两。给随行阿哥、官员送红包,又花了成千上万。
有几次康熙下江南路过扬州的时候在曹家小住。《红楼梦》描述为了迎接贵妃姐姐回家省亲曹家修了大观园,原型就是曹家接待康熙的过程。不过打着公务接待的旗号给自己家修园子,这在哪个朝代都不符财政纪律。
曹雪芹爷爷死后,康熙也死了,雍正和曹家关系就不那么亲近了。再说雍正是不讲情面的人,公事公办。雍正严逼曹家立即补齐亏空。但是窟窿太大了,曹家实在堵不住。雍正二话不说把曹雪芹的父亲革职拿问,然后没收了曹家全部财产,只把曹家在北京的一所老宅留下。这也算是雍正念在曹雪芹的老奶奶曾哺育过老爸康熙的份上法外开恩。
曹雪芹从一个官二代富家哥一下子变成一个“无产阶级”。因为被剥夺了政治权利,曹雪芹不用再操心科举,有大量的闲暇时间可供支配。举世名著《红楼梦》因此诞生。
曹家的结果还算不错的,家破人没亡。其他被雍正查账的,有很多家家破人亡。贪污挪用,只要被逮住,先砍头,再抄家。
乱世用重典。没剥皮食草就不错了。
在查账风暴中,雍正抄了无数官员的家,落下一个“抄家皇帝”的绰号。
不过雍正在查补亏空的同时给官员发“养廉银”,高薪养廉。
清朝官员的工资标准模仿明朝,定的非常低。一品官年薪180两白银。九品官31.5两。以曹雪芹的爷爷曹寅为例,曹寅官居五品,相当于现在市长级别,一年只有80两银子的俸禄外加80斛粮食。一两银子按200元计算,曹寅的年薪只有16000元。一斛粮食大约200斤,按每斤2元计算,80斛粮食折合人民币32000元。也就是说曹府一年总收入是48000元。这么点钱就是普通人家都过得紧紧巴巴,何况曹府那么一大家子人?所以官员都想方设法捞钱,白钱、黑钱、灰钱都挣。
清朝也有清官。康熙年间就有一个大清官叫于成龙,吃糠咽菜,长年不知道肉味。可不是所有人思想境界都这么高,肯于安贫乐道。清朝官吏贪污是很普遍的事。
“火耗银“是当时最普遍,甚至是公开的贪污途径。
“火耗” 的本意是一种损耗补偿。百姓交税用的是碎银子。碎银子汇集到官府需要化成银条银锭。银子在加工过程中会有一定的损耗。为了弥补这种损耗,官府在收税时通常多收一点,称之为“火耗”。
现在也有“火耗”一说。比方拿旧金饰去金店换新式样的金饰,金店会在加收手工费的同时,扣除大约2%的金子重量。这被扣除的2%就是火耗。因为金子化掉再加工成型会有微量的损失。
清朝官方对火耗没有明文规定,完全由各地自行征收。有收50%的。有收80%的。有更狠的收两倍、三倍的。多收的火耗也不上交国库,留做地方支配。于是火耗就成了官员们的唐僧肉。当然,老百姓可就遭殃了,加重了负担。
针对这种情况,雍正规定:“每两加耗五分”。也就是说每两银子加5%的“火耗”。不能随意更改。并且“火耗归公”上缴国库。你工资低我可以给你涨工资,但你不能巧立名目搜刮百姓。
雍正给的“养廉银”相当于官员年收入的十倍以上。比方五品官的养廉银是2400两,相当于48万。
这钱就从收上来的“火耗”里出。雍正把“火耗”收上来,拿出一部分作为“养廉银”发下去。
5%的“火耗”的一部分就能让官员涨十倍的工资。想象一下,“火耗”百分几十、几百时,官员能得多少?
这也就容易理解,曹寅只不过五品官,却能过着妻妾成群、奴仆无数的生活。曹府横跨一条街,装修豪华有“白玉为堂金作马”之说。后花园大观园是公家出钱修的,一寸风景一寸金,有山有水有树林,亭台楼榭星罗布,湖边还有别墅群。那日子过的,真的是:工资基本不动,老婆基本不用,吃喝基本靠请,住房基本靠送。
这样的生活即便工资涨十倍也做不到。所以官员该贪还是贪。
雍正查亏空时,有人告发山西巡抚勒索属下州县孝敬银子450万两。雍正将其家产充公,仍差20万两,勒令家人赔偿。
一个地方官贪污的公款比明朝一年的财政收入都多。
这其实不算啥。乾隆的宠臣和珅被抄出11亿两白银的家产,相当于清朝十几年的财政收入。
清朝贪污成风,吏治败坏得无以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