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闵改姓,赵国更名,这个消息朝廷尚不得而知,因为事发突然,远在徐州的殷浩还没来得及奏报。
这下,朝廷炸开了锅。
“这是报应啊,报应!想那石勒石虎二凶,为虎作伥,助匈奴人杀我二帝,夺我二都,此仇不共戴天!”
君臣神情激愤,幸灾乐祸。
“何大人说的是,那石虎石遵父子夺我北方大片国土,戕害我百姓,杀了郗鉴刺史,王家庾家几次北伐,数万儿郎身死北地。虎狼歹毒,他们终于有了今日之下场!”
会稽王司马昱见众人七嘴八舌,被气氛感染,朗声道:“此乃上苍赐福,祖宗显灵,佑我大晋啊!”
桓温目睹群臣手舞足蹈,高谈阔论,陶醉在胜利的狂喜之中,觉得有些滑稽。
好像这灭赵之功是大晋的将领建下的,怎就没有一个人问及个中缘由呢?
还是有明白人。
何充虽已老迈,像是刚刚睡醒,但思维还算敏捷,悟出了其中深意,问道:“大将军,胡人为何改名换代?”
穆帝也道:“爱卿,这是他们内斗所致,怎的就算是我大晋之福?”
桓温奏道:“陛下此问和何尚书异曲同工,容臣慢慢道来。”
他言简意赅,把石闵的来历禀报了一遍。
石闵原是汉人,南阳人氏,原名冉闵,小字棘奴,随父辈被赵人劫掠至临漳,后来建下军功,被石虎赏识,收为义子,在大赵号称小王子。
此人擅长谋略,勇武过人,其实内心里早就埋下了被赵人灭族害家之血海之仇。
但他一直隐忍,韬光养晦,时至今日,终于在石氏兄弟的仇杀中一枝独大,建了国,称了王。
而临漳原属魏地,更是三国时魏王曹操之封地,故而冉闵改国号为魏,以示与石氏赵国划清界限!
褚蒜子听得很仔细,很用心,因为冉闵是她的杀父仇人。
她不由得对桓温刮目相看,心里却在嘀咕,为何桓温对冉闵了如指掌?他俩难道有什么渊源?
结果,穆帝替她解开了心中的疑团。
“这些旧事,爱卿是从而得知?”
穆帝也很好奇,他似曾听说过,桓温流落北方时的一些细枝末节。
“臣少小在北方时,和他曾打过交道。”
桓温不假思索,为了促使朝廷结交冉闵联手北伐,故而毫不隐讳!
“当年叛贼苏峻和赵人勾结,欲借冉闵之手除掉臣,冉闵念及汉人同胞之情,在山道上准备动手,被臣识破,后来他赏识臣,并未刻意为难,臣才得以顺利去投奔郗鉴刺史。
后来,太傅王导北伐,臣暗中援助王师,在芒砀山以北与其交战。臣虽戴着面具,但是他却从我的举止之中认出了我,然而并未揭破,算是又见过一面。
当时他在伪主石遵麾下,奉石虎之令袭杀王师,见了臣之后,便格外宽容,假意败北而去,否则我王师当时损失会更大。”
穆帝由衷的赞叹道:“想不到爱卿当年竟然有这么多离奇曲折的往事,对大晋做过这么多不为人知的善举,却从未主动说起过,爱卿之功可彰日月!”
桓温鼻子一酸,心头热乎乎的。
“陛下言重了,非是臣邀功,只是据实而言,向陛下禀报内中详情。”
穆帝继而问道:“爱卿是说,冉闵汉人出身,也心向我汉人,大晋可以和魏交好,共谋北方大业?”
“陛下英明,臣这次来正是此意!”
群臣中,大部分人没听过这一段,觉得匪夷所思。
这些细节曲折离奇,惊心动魄,当年的白袍将军面具下,果然藏着很多很多让人心潮澎湃的经历。
抛开政见和阵营之别,就连毒如蜂虿的褚蒜子,狠如饿虎的褚华都暗自惊叹。
群臣交头接耳,在叽叽喳喳议论。
桓温继续道:“臣奏请,以朝廷的名义修书一封,派重臣前往临漳,接洽魏王,以示我大晋交好之意。”
桓温的想法是,这样的话,晋魏互为盟国,亲如兄弟,可以共同捍御异族。
再者,这样一来,哪怕将来晋魏不能归为一体,但总归,一统中国的大业落在汉人身上,比落在异族身上要好。
接着,他又说道:“如果不能把握这天赐良机,我辈将来有朝一日,真的要披发左衽,那就是误我华夏文明之罪人,永远遭后世唾骂!”
此语分量极重,君臣心头一震,谁也不愿留千载骂名,尤其是为君为帝者。
眼见穆帝频频点头,会稽王司马昱转换风向,极力赞成。
“陛下,臣以为大将军此意甚好,对大晋只有裨益,绝无损害,如蒙不弃,臣愿亲赴临漳一行,望陛下准奏!”
司马昱主动请缨,让满堂意外。因为以亲王之尊,深入情况不明的北地,还是有一定风险的。
看来他走马上任尚书仆射,境界也水涨船高了。
其实,司马昱清楚,这是他的奋力一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