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日后,成帝痛定思痛,终于要为桓温打造战车铠甲了!
式乾殿上,成帝拿出一封奏报,是荆州刺史庾翼报来的,说蜀地成汉伪主李寿病重,蜀人一向喜好无事生非,有事生乱。
倘若伪太子李势即位,必会兴风作浪,以固皇基。正好,成帝借机说事。
“朕拟设辅国将军一职,以应对迫在眉睫的西境边事。辅国将军嘛,由桓温兼任,各位意下如何?”
“可我朝并无辅国将军之职,是否太唐突了,望陛下三思。”
庾冰见事发蹊跷,首先跳出来反驳。
何充不以为然,驳斥道:“辅国将军,本朝虽无先例,但只是未设而已,并非不可设立。既然陛下开金口,加之边境不稳,形势所需,当然可设。”
司马晞不知哪根筋搭牢了,刚过了没多久,就忘了朝堂的教训和司马昱的上门提醒,习惯性的奏道:
“桓大人掌管御史台,监察各部衙署及州郡,诸事繁杂,若再兼任军职,臣担心会影响陛下肃贪腐,正吏治之大计,还是要慎重考虑。”
庾冰接上奏道:“再者,新设此职,兵源、军饷、演练、军帐等如何编排,尚需从长计议,不可一蹴而就!”
他一连串抛出这么多问题,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不愿让桓温执掌军权,否则如虎添翼。
成帝心里恼怒,面无表情!
“桓温原本就是军旅出身,历练多年而屡立战功,长于戎事而精于军阵。如今他忙于政事,离军日久,荒废武备,于大晋而言损失颇大。朕以为,授任辅国将军一职,于国于己,再合适不过。至于兵源军饷等问题,朕自有定计。”
这种语气不容置疑,庾冰等人不敢强辩,会稽王司马昱观望了一阵子,适时出来附和。
“陛下此举,臣深为赞同。今鲜卑人业已建国,赵主石虎荒淫享乐,诸子争权难免内乱,燕赵战端定会重启。大晋也须未雨绸缪,早作准备。桓驸马授任军职,扬其所长,臣深以为是。”
成帝欣慰的点点头。
他要给桓温披上铠甲,其实就是要给他军权。没有军权,随时会处于任人宰割的境地。
这不仅仅是为了桓温的安危,更重要的是,对自己,对大晋更至关重要。
“拟旨,加封桓温为辅国将军,军饷器械一律由尚书台兵曹供应,兵数嘛,暂酌定为五千,募兵事宜由桓将军全权负责,报朕知即可,其他台阁曹署无权过问。”
群臣一听,好嘛,桓温不仅要掌握军权,而且任何衙门都无权过问,这权力太大了!
“桓将军,治军之事你非常熟稔,朕就不再赘言。朕想问的是,辅国军大帐你准备设在何处?”
皇帝的提问,桓温非常默契,腹稿早就打好了。
他先假意思索片刻,才回答说,准备设在琅琊山!
理由有三,一则滁州府报称,那一带常有贼人出没,正好可以在那里剿除贼患;
二则皇家祠庙也在,辅国军还可以担纲护卫;
三则,琅琊山有山势有平地有密林,便于军士们练习骑射。
“陛下,既然设立辅国军,臣以为……”
成帝似乎没有听见,打断了桓温接下来的提议。
“好,爱卿所虑颇为合理,准奏!桓爱卿,军职给了你,权力也给了你,怎么练兵,朕不管,但必须要给朕练出一支虎狼之师!”
“臣谢陛下隆恩,臣定不负圣望!”
桓温非常感恩,慨然允诺,就是有一点,他对皇帝打断自己摸不着头脑。
因为他接下来的提议事关辅国军的建制,非常重要,想要再提,成帝已经岔开了话题。
想了想,桓温不再坚持,或许是皇帝还有别的考虑吧,先这样,以后得空再说不迟。
谁料后来风云突变,竟然给辅国军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尤为伤心的是,这个隐患是有人故意为之……
“这点道理你还看不出?乞活军就藏在琅琊山,这是圣上为他们量身定做的大帐。看来琅琊山今后就成了他们的巢穴,而且可以预测,不久之后,这帮悍匪就要浮出水面,行走于街衢闹市。”
回到青溪桥,庾冰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气恼不过。
“爹,那怎么办?”独眼龙庾希暴跳如雷。
“这样一来,他手下有了人,对我们的威胁就更大,咱们今后就没法再像现在得心应手了。”
庾希的恐惧不是空穴来风,桓温有了正当的兵权,那长干里就有了名正言顺的护卫,不仅安危得到保证,还能用来打探对手的动静。
庾冰想到这里,忽然问道:“希儿,伏滔他们虽然都死了,听说他手下还有几十号人藏身别处,不会惹出什么事来吧?”
“这个问题应该不大,褚华他们寻找了几日,发现根本不在西固山,而是一直落脚在晋陵郡东某处,离京师有数十里之遥,而且他们对这件事一无所知,爹爹不用担心。”
“那就好,那就好。不过也不能掉以轻心,让褚华他们谨慎一些,千万不能让他们抓到什么把柄。”
庾希愤愤不平,不甘道:“想不到刺杀未成,反倒让他做大,成为咱们的劲敌。当年苏峻叛乱,伯父在建康城就有机会要他的命,结果也让他死里逃生,现在想来真是可惜!”
“你伯父呀,就是太自信,根本没有把他那样的小人物放在眼里。以为凭着手中的权力和计谋,就可以轻而易举实现目标。”
庾冰这是竟然开始埋怨起大哥了。
“殊不知,此一时彼一时,想要取胜没那么容易。这个世道,不仅需要明里的一套,还要暗里的规则。白天要一套,晚上还得有一套。这小子命真硬,如果早点死,南康也不会被遮蔽双目,跟了他。”
“她已经出嫁生了孩子,覆水难收,还提她作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