纣王突如其来的嘉赏一连持续了三天。
翌日晚,殷寿邀姬发来到鹿台一层的聚仙阁。此地乃宫中舞乐宴会之所,寻常时候非皇亲国戚者,不得入内。大殿主体由一百八十根椴木雕琢而成,琉璃瓦顶熠熠生辉,雕梁画栋华美纷繁。殿顶上悬挂着一颗巨大的明月珠,辉煌夺目,如同天上之月。
纣王命人提前布置,待姬发来时,只见那饕餮蝉纹俎上盛放着金足樽、翡翠盘、金银器皿玲珑光;又闻食若仙,酒似露,古琴清扬箫声绕。
二人举杯对饮,过后姬发为纣王抚琴吹埙,尽兴一夜。
到了第三晚,纣王亲自引领着姬发,踏入二至三层的旋转走廊。走廊如巨龙腾空,绕着鹿台一路延伸,沿途石壁上刻满了殷商百年来的辉煌事迹,以及玄鸟神兽图腾,瑰丽而壮观。一路至下,仿佛打开历史的画卷,见证了殷商百年的兴衰荣辱。
鹿台底端有一巨型汤池,池中之水涓涓流淌,带着淡淡的硫磺香,热气氤氲,升腾如仙烟。四周翠竹遍生,梧桐映水,如诗如画。
姬发好奇问之:“池中之水可为山泉?”
纣王抚髯须,漫不经心道:“山泉湖水随处可见,甚乐趣。有朝一日,我当以酒灌之,名为酒池。”
姬发不禁睁大了眼睛:“那得要很多很久酒吧!”
“素闻西岐地产丰富,麦穗稻谷居多,若以西岐为仓.......”
纣王望着姬发清澈的眼眸,停顿片刻,旋即另寻话题了。
*
清晨,姬发揉了揉眼睛,连续三夜未能好好安睡,他的身体已经困顿不堪,然而精神却异样亢奋。
接连见识到了宫中极为奢华之地,是多少人毕生难得的殊荣。
只是,纣王为何平白故将这份殊荣赠予自己呢?
皇家侍卫居所外迎来了多日不见的稀客。
“殷郊,你来了!近来可好?”姬发一见殷郊,便忘记了那些庸庸烦恼。
殷郊负手而立,丹眉高扬,头戴宝冠,身披锦袍,凛然贵气不可侵犯。见了姬发,眉眼间的傲气便软了下来,嗔怒道:
“好什么好,我不来找你,你便不会来找我吗?”
姬发心中愧疚,道:“我近来忙碌,实在抱歉。”
“你有什么可忙的,不就是每日像个木头人一样巡逻几圈鹿台。父王连我都不愿近身,更不必说你们了。”殷郊并不知好友这几日的特殊待遇,懒洋洋道。
姬发心中一凛,愈发觉得头昏脑涨,苦笑道:“为了证明你的清白,我这几日苦心积虑,人都瘦了几斤,你好意思这般损我。”
殷郊忽然跃至他身边,手臂一把勾住他的腰,嘴里念道:“哪里瘦了,我来量量看。”
姬发腰间敏感,被他弄得又酸又痒,哭笑不得,遂道:“你们怎么都净爱干这种事.......”
殷郊蓦地松开了手,脸色阴沉:“除了我,还有谁?”
姬发这才发现说漏了嘴,心虚不已,含糊道:“没谁。”
殷郊哼道:“你不说我也知道,一定是崇应彪那小子。整天像苍蝇一样围着人转个不停,没安好心!”
姬发见他说的离谱,不禁狂笑:“下回我见了他,一定替你原话转述。”
二人笑闹片刻,四目相对,同时开口:
“那狐妖.......”“那苏氏.......”
姬发一怔:“你先说。”
“那苏氏存心勾引父王,蓄谋已久,实在可恶。听闻费仲说,她近日竟随父王上了观星台!”
殷郊提起苏妲己,便满面怒容:“观星台自古乃国君机密之地,她是反贼之女,怎可入此?”
姬发闻之,不由背脊寒凉,如坠冰窟。他以为这几晚的际遇唯有他与纣王知道,原来早已传入有心之人的耳中。
殷郊观苏妲己为红颜祸水,倾家丧国之物,那他呢,他又算什么?
姬发回过神来,轻轻拽住殷郊:“既然大王恩准,也甚可说,那费仲之流特意将此事告知与你,有心挑拨,你可别上他的当啊。”
殷郊长叹:“可我实在不知该如何是好了。母后虽从未明说,却食欲不振,容颜日渐憔悴.......你说,父王为何如此狠心?”
姬发不忍殷郊煎熬,正欲将实情全盘托出,只听殷郊迟疑道:“我若去找比干皇叔,让他以天谴的名义,将苏妲己驱逐朝歌.......”
姬发浑然一惊,脱口而出:“殷郊,不得胡闹!......那夜随大王上观星台的人,是我。”
*
太子意气风发而来,失魂落魄而走。步履匆匆,像落荒而逃,连个背影都没个姬发留。
“殷郊!你等等我!”
姬发一路追至太子殿,却见殷郊紧闭宫门,放出狠话天王老子来了也不见。
十七岁的人,耍起性子来却如小孩子一般。
姬发苦笑,驻足等了片刻,只得打道回府。
太子殿与皇后东宫毗邻,姬发半途路过,只见一道熟悉的背景立于宫门口,正是姜文焕,可他身边站着的那位含羞带怯的少女,又是谁?
姬发嗅到了非同寻常的气息,立刻蹑手蹑脚,以花丛为掩,屏气偷听起来。
只见姜文焕躬身朝向少女:“姑姑近日身体不适,恕难接待,表妹还是早些归家,免得家人担忧。”
那少女鼓起勇气,轻轻执住他的袖角,目光中充满了恳切。姜文焕叹了口气,弯腰低声又说了什么,少女蓦地脸色苍白,目光中似有点点泪水,忽然掩面离去。
见姜文焕并追上之意,姬发三步并作两步上前:“好你个姜文焕,那天一本正经骗我说有事换班,原来是去私会佳人!若非亲眼所见,你还想瞒到何时?”
姜文焕面色惊讶,旋即笑着道:“休要胡言,那我是远房表妹,来朝歌探望皇后。”
姬发皱眉:“皇后可是身体有恙?”
只听身后之人朗声道:“我自是碍,只是次次被你们拿来当托词,恙也要变作有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