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今天真是太难以置信了!前几天滞销的水果,今天基本都售罄了,你明天要多进的水果!”丁墨致电林涛道。
由于采用了“阶梯式价格”,今天大卖场水果销售异常火爆。
与昨天的水果销量相比,可谓天壤之别。
各大水果展柜中的水果,几乎全部销售一空,就连万年垫底的柠檬,也被“扫荡殆尽”。
近2000平米的水果区,第一次出现,空荡荡的场景……
许多顾客,沉迷于“几毛几块钱”的水果,欲罢不能,而忽视了水果真正的原价。
或者说,在他们眼中,原价已经不重要。
1折、2折的价格,才是他们“奋斗的目标”,让他们一次次结账,乐此不疲。
这种新颖的“阶梯式价格”,对于消费者而言,给他们一种水果低价的感觉,更激发了他们购买欲望。
“今天你们辛苦了……对了,我让你做的统计,出来了吗?”林涛问道。
“大致出来了,不是最精准,但基本在这个范围内。”丁墨应道。
原来今天上午,林涛布置给他一个任务,粗略统计一下,各个不同折扣下,购买人数比例。
知道了比例,林涛就能推算出利润。
“约6%的人,只买了第一单水果。”丁墨道。
第一单即零售价水果,价格虚高,往往是成本价的300%以上。
总有些人买水果不看价格,或是看到人多就有从众心理,亦或是忘了购买第二份水果……
这部分人虽然不多,但是妥妥的“高质量韭菜”。
可谓水果利润的源泉。
这6%的人,不会每次“高价”买水果,但是又有何妨,大卖场这么大人流,大把大把愣头愣脑的“新韭菜”,嚯嚯不断割就行了。
“约93%的人,就买了两份水果。”丁墨道。
买两份水果的人,相当于第二份半价。
第二份的价格,要足够吸引人,这个游戏才能玩得下去。
所以5折的价格,一定要低于市场零售价,才能让顾客有第二次购买的冲动。
有9成多的人,选择购买第二份水果,也在林涛的意料之中。
说明这个“阶梯式价格”第二份5折的设定,普遍得到顾客的认可。
“约68%的人,买了三份水果。”丁墨又道。
购买第三份水果的人,相当于打了4折。
相比第二份水果,这里流失了近30%的客流,有了较为明显的差距。
说明很多人看价格,但也有不少人比较理智,其实水果买多了也吃不了这么多,量力而行,不为买而买,从而造成浪费。
“约32%的人,买了四份水果。”丁墨继续道。
以3折价格购买水果的人,比例进一步减少。
大部分人“游戏”进行到一半就放弃了。
可能他们已经满足了,觉得价格已经到位了。
“约17%的人,买了五份;最终约15%的人,买了全部的六份!”丁墨最后补充道。
买了第五份的人,相当于2折,第六份的人,相当于1折。
2折和1折,这个价格已经很低了,甚至只要几毛钱就行了,这也是两类人相差很少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