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杨鹏似乎胸有成竹:“没错,战略轰炸机的轰炸精度就像是陆军的火箭炮,一轰一大片。想要提升精度,我的设想是,第一,不携带重磅炸弹,全部换成小型炸弹,这样,覆盖面就更加大了,命中率就要更高了,另外,战略轰炸机的滞空时间足够长,可以在美军航母上空盘旋很长时间地进行反复轰炸;第二,再把炸弹换掉,不用你们海军舰载机的那种穿甲炸弹,使用集束炸弹。集束炸弹,你是知道的吧?空军刚刚研发出来的,又叫子母弹,一颗炸弹里有几十颗小炸弹,每个不过茶杯大,但一颗集束炸弹就能产生仙女散花般密密麻麻的炸弹雨;第三,还是在炸弹种类上进行更换,用燃烧弹或凝固汽油弹,扔下去后,海面直接变成火海。想想看,几百吨、上万枚凝固汽油集束炸弹铺天盖地、雨点般扔向美军航母,效果可想而知,特别是美军航母飞行甲板的破坏,必定是巨大的。”
杨江心头怦然一动,他被说服了:“有点意思。不过,从来没有听说过用战略轰炸机打航母的,这个设想未免有些信口开河,甚至有些信口雌黄。”
杨鹏嘲笑道:“从古至今,哪个新式战术在第一次被提出来时不被认为是信口雌黄?”
杨江笑起来:“兄长教训的是。”
两人随后根据“战略轰炸机打击敌方航母”的设想进行了足足一夜的探讨研究,越谈越兴奋的两人一宿未眠,第二天早上立刻分别去找自己的长官,空军总司令冯庸和海军总司令陈绍宽。毕竟,这个战术是单军种无法完成的,需要海空军的密切配合。
听完杨江的构思,陈绍宽颇感兴趣,他一直推崇年轻人的创造性,常说“人越老,虽然资历和经验就越丰富,但创造性也会退化”,所以很鼓励和支持青年将领的“天方夜谭设想”。杨鹏说完后,陈绍宽立刻指示道:“好,你立刻组建一个研究室,好好地研究研究这个战术。我去找冯庸。”
另一边,听完杨鹏的构思后,冯庸嘲讽道:“海军真是越来越没用了,以前天天叫嚷着海军多么多么重要,吹嘘有了海军后才能真正地巩固国防,从我们空军这里抢走大笔的经费,结果现在打不过人家了,又回过头来找我们了。要是战略轰炸机能对付航母,那当初还拨给海军那么多军费干嘛?造那么多航母,花了多少钱?要是那些造航母的钱都给空军,老子的战略轰炸机数量起码翻一倍!搞来搞去,又跑回原点!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不过...”他摸摸下巴,“这倒是个能让海军把钱乖乖吐出来的好机会。”
杨鹏看着冯庸脸上那近乎阴险的微笑,心头有些不寒而栗。
当陈绍宽来找冯庸时,他看到了一张不怀好意的脸。
“没问题!当然没问题!”对于陈绍宽的请求,冯庸满口答应,“虽说我们两军种在很多方面都有分歧和隔阂,但都共同为国而战,大是大非面前肯定绝无二话的!不过...”他随之话锋一转,“战略轰炸机可是非常重要的,造价也非常高昂,其实,我们空军一直有个计划,那就是如果你们海军在海上始终无法真正赢得战略性胜利,那么,结束战争只能靠我们空军。我们空军就会通过战略大轰炸来迫使美国求和停战。因此,空军的战略轰炸机是轻易损失不得的,别忘了,美国佬造飞机的数量和速度是我们的两倍半,要是你们海军既无法赢得海战又拖累我们空军,那就彻底败坏大局了。”
陈绍宽尽量忍气吞声地道:“对于空军的难处,海军是非常理解的。不知道冯总座有什么好建议或提议?”
冯庸笑容可掬,但却是笑里藏刀:“你们海军不是正建造第四批的六艘航母嘛?可战争都快要结束了,继续建造那六艘航母也是白白浪费时间和资金。如果你们海军打输了接下来的战事,那六艘航母的继续建造也是远水救不了近火,美国佬怎么可能再等你们一年时间?所以,空军希望海军停止建造那六艘航母,并把资金都转移给空军。”
陈绍宽听得险些气炸肺。自第三批的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四川贵州这六艘航母完工后,海军随即又展开第四批的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蒙古、西藏这六艘航母的建造,冯庸的言下之意是要把海军建造这六艘航母的资金都转移给空军,一艘江苏级中重型航母的造价是八千多万美元,六艘差不多将近五亿,说白了,空军一下子要从海军这里勒索走四五亿美元。
气得浑身发抖的陈绍宽在思考了整整一天一夜后,极度艰难地同意了冯庸这个近乎敲诈的条件。获悉此事后的海军将领们无不义愤填膺,都大骂空军是趁火打劫的王八蛋,冯庸的祖宗八代被海军上下问候了个遍。陈绍宽神色沧桑而凛然地劝解众人:“空军虽然落井下石,但也不是没有道理。成败在此一举,为了胜利,我们必须要付出能付出的所有代价。海军若真的打输最后一战,那么,还需要一年时间才能建造出的那六艘航母确实也没有必要再继续建造了。把资金和资源转交给空军,虽然对我们海军是非常不公平的一件事,但在整体上却是有利于大局的。一旦我们打输,那么还能扭转因为我们失利而带来的战略败局的,也只有空军了,并且,在我们打输后,国家更需要空军的战略轰炸机而不是海军的航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陈绍宽的深明大义以及海军的大放血,换来了空军支持300架战略轰炸机和50架空中加油机调拨给海军指挥的权力。之后,北华海军第四批六艘航母都因此而停建,北华空军则同时新建了好几座大型飞机工厂,北华海空军的关系不可避免地进一步雪上加霜。客观上讲,冯庸的做法在整体上并不算错误,但却使得空军严重损害了海军的利益,毕竟,有时候整体利益和团体利益并不是一致的。
第二次东北太平洋爆发时,夏威夷群岛上有300架战略轰炸机和50架空中加油机正在蓄势待发着。
北华空军是世界三大空中武装力量之一,无论规模还是战斗力、科研水平、飞机先进性、人员素质、王牌飞行员人数,在世界上都是名列前茅的。在飞机数量上,北华空军只是美国陆军航空队的一半,比德国空军也略少点,但随着喷气式飞机问世,北华空军的飞机质量比美军要先进很多。此时,北华空军的所有主要机种都实现了更新换代,最先进的战斗机是“闪电”(喷气式),最先进的截击机是“飞星”(喷气式,夜间截击机是飞星夜间型号的“飞月”),最先进的俯冲轰炸机/强击机是“霹雳”(喷气式),最先进的水平轰炸机是“雷霆”(喷气式),至于战略轰炸机,素来高度重视战略轰炸的北华空军共有五种,分别是B-17、飞熊、飞豹、飞虎、飞龙,前三者是常规螺旋桨式,后两者则是喷气式。
北华海军用六艘航母做代价从北华空军那里“租借”来的这300架战略轰炸机都是飞熊,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因为,飞虎和飞龙都是喷气式,速度实在太快,甚至比很多螺旋桨式战斗机还要快,飞得越快会导致炸弹扔得越不准;B-17比较老旧了,要不是B-17造价相对较便宜且其他四种造价太昂贵,北华空军早就不生产这种已经问世十一年的飞机了;飞熊和飞豹里,飞豹航程更远,但速度也快,且载弹量只有飞熊三分之一,所以选择速度慢、单机载弹量高达十二吨的飞熊是最理想的,虽然飞熊的最大航程只有3500公里,但空中加油机能将其大大延长,从而解决这个唯一的弊端。
由于这三百架飞熊以及那五十架“企鹅”空中加油机,都是北华空军租借给北华海军的,如果损失了,海军是不赔钱的(空军也不方便在勒索海军几个亿的情况下还额外再提钱了),因此北华空军“大发慈悲”地以送赠品的方式又调来100架飞星喷气式截击机和100架闪电喷气式战斗机为这批飞熊企鹅提供护航保护。实际上,用战略轰炸机打航母确实太匪夷所思,所以海军方面在真正制定作战计划时并未把这个战术当成“杀手锏”,仅仅只是当成“后招”,另外,根据海空军的协议,如果海军在战事中一直没动用空军的战略轰炸机,那双方协议也随之改变,海军只需付三分之一的资金(两艘航母)给空军就可以了。所以,作为海军将领,曾以鼎、蒋斌、林靖海等人打心眼里压根就不想动用空军那开价高达六艘航母的战略轰炸机。
“能不用就不用!”在战前,蒋斌怒气冲冲地道,“一旦动了空军老爷们的那些金贵飞机,我们一下子要损失六艘航母,堪比吃了第二个珊瑚海败仗了!”
“空军这是在趁机打压我们并抬高他们自己。”林靖海说道,“我们这一仗真要是输掉了,不但我们以后会抬不起头,海军也会全部衰退,在三军里的地位更是一落千丈。太平洋战争,本来是以海军为主力,空军却会借着我们的败仗来取代我们的战争地位,更加会在战后彻底盖过我们。如果战争末期海军功败垂同时空军力挽狂澜,毋庸置疑,战后空军会被重点发展。”
“估计空军混蛋们跟美国佬一样都在盼着我们打败仗呢!”很多海军将领都愤愤然,“因为我们要是打输了,空军得到的好处比美国佬还要多。”
在战后,北华海军将领里只要有人写战争回忆录的,都在书里用各种方式破口大骂北华空军,而北华空军将领里只要有人写战争回忆录的,也都在书里对北华海军进行各种冷嘲热讽。北华陆军副总司令于学忠上将在他战争回忆录里比较客观公正地说道:“海军和空军的矛盾是有着多方面原因的,而最大原因还是门户利益的冲突。众所周知,我国近代海权沦丧、海疆不存,并且我国素来是陆地大国和陆军大国,即便走向远洋大海,我国在本质上其实还是陆权国家,因此陆海空三军里,陆军的地位是绝不可能被动摇的。空军兴起后,由于建设和发展空军的资源资金并不特别巨大,再加上陆军作战时非常需要空军,因此空军的建设和发展虽然挤压了陆军的资金资源,但陆军是认可的;然而,海军崛起后就打破了这个平衡,因为海军建设周期太长,耗费的支援资金都非常巨大,为了建设强大海军,陆空军就必须要被挪走大量的资金资源,而陆空军在战争中对海军的需求并不是特别依赖,所以建设强大海军严重影响了陆空军,特别是同样急需发展壮大的空军。自然而然,空军对抢走自己大量资金资源的海军便较为排斥,甚至有些蔑视乃至敌视。可以说,海军是‘理亏在先’,空军则是‘睚眦必报’,同时,空军总司令冯庸将军过于尖锐的行为处事方式也进一步地激化了海空军的不和关系。”
虽然不情愿,但眼下的战局却不得不要让北华海军动用那记付出高昂代价的“后招”。
看着杨江的电报,蒋斌在思索再三后,长长叹口气:“只能这样了。”
林靖海道:“其实,美军不就已经把战略轰炸机用于海战了吗?美军和我们是不谋而合,并且人家已经先行一步了,我们也不能落人之后啊!”
萨师俊迟疑道:“什么时候展开攻击才最好呢?”
林靖海看了看舷窗外的无边夜幕:“当然是黎明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