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在后世看过很多关于介绍二战各国将帅的书籍,其中有个“二战十大名将”的评比,虽然各方面评比出来的结果略有出入,但基本上也就是那十来位:德国的古德里安、曼施坦因、隆美尔、邓尼茨,苏联的朱可夫、科涅夫、罗科索夫斯基,美国的麦克阿瑟、尼米兹、艾森豪威尔、巴顿、布莱德雷,英国的蒙哥马利、韦维尔、斯利姆、蒙巴顿,甚至连日本都有山本五十六能上榜,中国呢?历史上二战期间的中国是同盟国四大主力国之一,中国战场也是二战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军队还曾踏出国门,血战于异域他乡,但最终却没有一位中国将军能跻身“二战十大名将”行列,为什么会这样?是中国将军们在运筹帷幄、调兵遣将的能力上不如外人吗?当然不是!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君不见,无论德国、美国、英国还是苏联、日本,那些战功赫赫的名将们哪个是在战场上用小米加步枪去对付敌人的飞机大炮坦克的?没有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中国的将军们怎么可能在战场上大展拳脚?是整体大环境决定了中国将军们的无奈。即便是消灭日寇最多的薛岳将军,他手里的坦克、飞机、大炮比得上德美英苏那些名将们中的哪一个?零头都没有!虽说武器装备不是战争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即便是孙武再世、吴起重生,指挥一支只有步枪的军队去对付拥有大量飞机大炮坦克的敌军,也会一筹莫展吧?反过来,若让号称“闪电战之父”的古德里安来中国军队里指挥打仗,他还能搞出闪电战吗?哪有那么多坦克给他搞!而眼前的这场世界大战已经证明,给中国(北华)的将军们提供同样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中国(北华)的将军们在战场上完全不逊色于德美英苏日等列强的将军,别的不说,光是把《孙子兵法》在战场上玩得出神入化,就足以让同盟国的那些名将们喝一壶的了,更何况北华军的将领们、军官们还能根据军事思想和武器装备的不断发展而在实战中层出不穷地创造出新战术。毋庸置疑,这场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北华)的将军们肯定能有不止一人荣登“二战十大名将”的行列。
此时在伊拉克北部战场上,盟军便一步一步地落入了北华军的陷阱里。说到底,北华军也就是玩了声东击西、瞒天过海、驱狼斗虎等几个计谋。计谋本身是简单的,但付诸行动却需要耗费大量的心血精力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不过很显然,卫立煌、黄显声、赵海军、萧浩然等前敌指挥官都做得很成功。在盟军看来,北华军的主攻佯攻方向仍然是不明确的,拜伊吉战场上的北华军只有四五万人,基尔库克战场上的北华军却有不下十万人,即便是斯利姆中将这样精明谨慎的军人,都在很大的程度上被误导了;而实际情况是,基尔库克战场上的北华军只有三万人,而拜伊吉战场上的北华军却在不断增加,已经超过了十万人,且拥有整个远征军大部分的重武器。盟军高层将领会议上,“基尔库克是主攻方向”的声音已经是主流共识:
“虽然我们击退了进攻基尔库克的北华军,但他们的主力却就在距离基尔库克只有十几公里的莱兰,而莱兰在战前已经被他们修建成了军事基地,这足以说明,北华军是以莱兰为基地,以基尔库克为主攻方向的!”
“嗯!否则他们发动的第一波进攻就不会如此的强烈了,欧文将军的机械化部队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就被全歼了!”
“美军的李奇微将军向我们证实,被围困在基尔库克的北华军在火力上极其凶猛,弹药极其充足,这也证明了北华军确实在莱兰囤积了大量的军械物资。”
“基尔库克战事还有一个地方十分反常,那就是伊朗人的表现。众所周知,伊朗军战斗力和战斗意志都很差,我军之前甚至为抓到太多的伊朗军俘虏而头疼,伊朗人不战而降的作风跟意大利人简直是如出一辙。不过,此时的基尔库克战场上,伊朗军一反常态,极少投降,各部几乎都在全力作战,并且根据可靠消息,伊朗军最精锐的国王卫队的五个师有三个都投入了基尔库克战事。北华军既然要求伊朗军出动国王卫队,这也是证明北华军意图在基尔库克展开主攻的体现。”
“不错!基尔库克肯定就是北华军的主攻方向!”
将领们议论纷纷,但意见基本是一致的。
威尔逊上将听了众人的看法,也认为事实确实如此,但他还想征询一下斯利姆中将的意思。斯利姆中将提出了一个不同的看法,他说道:“从我们现在掌握的情况来看,北华军在拜伊吉只有四五万兵力,而在基尔库克却有十万以上的兵力,并且,基尔库克的战况十分特殊,我军占领了一半城区且包围了城市,北华军和伊朗军的几万精锐都被我们围困在城内,而北华军又有大批兵力集结在距离基尔库克只有十几公里的莱兰,那么,问题来了,北华军在莱兰的兵力为什么不对基尔库克展开第二波进攻?他们既想夺取整个基尔库克,又必须要援救城内被围部队,那他们肯定会在最快的时间内组织起第二波进攻。可是,莱兰的北华军却一直保持着按兵不动,这难道不反常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个问题让威尔逊上将等人受到启发,也隐隐感到有些蹊跷。
尼姆中将说道:“这不反常。北华军既然要发动进攻,肯定要在进攻之前尽最大限度地积蓄力量。我肯定,北华军现在正竭尽全力地往莱兰集结部队、重武器、辎重武器,此时基尔库克的平静仍然是暴风雨前的宁静,北华军的下一波猛烈攻击很快就会展开。”
威尔逊上将点点头:“言之有理。”
盟军在接下来搜集到的情报似乎也证明了“北华军在竭尽全力地往莱兰集结部队、重武器、辎重物资”的推测:莱兰和巴格达之间的铁路、公路上一片繁忙,运载着物资、兵员、军械的车辆昼夜不息地络绎不绝,道路上黄沙飞扬,时时刻刻都能看到一队队汽车或一列列火车来往于两地之间。根据英军通过眼线(交通线附近的伊拉克亲英居民和伪装成伊拉克人的英军间谍)的报告,北华军从巴格达向莱兰运输的兵员可以达到每天五千人。根据这个兵员运输量,再加上物资军械所需运输的数量,北华军保守估计会在半个月内对基尔库克再度发动全面攻击。
但实际情况是:率部退到莱兰的宋希濂和郑洞国完全在唱空城计,两人手上的兵力只有两万不到,那些没日没夜来往于莱兰和巴格达之间的汽车火车也是障眼法,从巴格达运来的士兵在白天大摇大摆地前往莱兰,而在夜里又悄无声息地再运回巴格达,从而给人一种“北华军在不断增兵”的假象。第199师和第107师的士兵们对这项行动很满意,他们隔三差五地搭车前往巴格达休假,过一两天后再回来,士兵们将其戏称为“伊拉克免费汽车旅游”;而部队里的运输兵们也笑称“我们成了来往于巴格达和莱兰之间的固定路线公交车的司机”。这个行动虽然浪费了大量的汽油,但好在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都完全不缺油,北华军占领伊拉克中部、南部以及科威特后,接管了当地原本被英国人控制的油田、炼油厂等设施,并从国内调来大批石油工人、技术人员,为远征军就地采油炼油供油,使得远征军可以把汽油当水来“挥霍”,实际上,远征军征战于中东,淡水确实要比汽油更加宝贵,另一方面,远征军这样来来回回折腾浪费汽油的行动倒是给远征军培养了大批的熟练的汽车兵。“汽车随便开!反正汽油多得是!”北华军的汽车兵们在中东不是“如鱼得水”,而是“如车得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