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洞国一举消灭基尔库克的英军机械化力量并击退了从埃尔比勒赶来的英军援兵后,黄显声当机立断地下达了全面总攻击的命令。此时在基尔库克战场上,联军部队包括北华军第二军的三个师和一个重炮旅(这三个师在暗中已经被抽调了三分之二兵力补充入第一军,因此三个师总兵力只有三万余人)以及伊朗军的11个师,分别是伊朗国王卫队第3、第4、第5师和伊朗国防军的8个师(另有伊朗国防军的4个师在拜伊吉战场,此时已被消耗得差不多),总兵力超过15万。由于英军元气大伤且陷入混乱,联军展开全面总攻击后立刻硕果累累,过半的城区在第二个白天里被不断夺取。攻击时,联军的兵力部署是这样的:伊朗国王卫队的三个师连同北华军第162机械化沙漠步兵师作为主攻部队,一路猛打猛冲,插入英军控制城区,第199师和第107师因为是装甲师,所以各带着三个伊朗步兵师负责主攻部队的两翼掩护,剩下的两个伊朗步兵师则负责后方防卫。客观上讲,对基尔库克英战区的攻击还是北华军承担的,但各种风头却是巴列维出的。王储殿下亲自率军在最前线冲锋陷阵,这本身就是伊朗国内各方媒体争相报道和高度关注的头条新闻,再加上北华军的暗中推波助澜,因此辽伊联军主攻部队里被安排了上百名伊朗以及北华的战地记者,不断把“王储殿下的战场英姿”报道到伊朗国内和北华本土。这场第二次基尔库克战役爆发后,伊朗国内各大报纸几乎天天都把巴列维的动向作为头版新闻,连篇累牍的新闻报道上都是各种赞美词汇:
《王储殿下身先士卒,亲自率领我国精锐部队对英国殖民军展开猛烈打击!》
《在王储殿下英勇无畏的指挥下,国王卫队第三师的将士们经过血战夺取了xx重地!》
《刚刚结束的xx战役中,王储殿下被英军炮弹炸伤,但拒绝离开火线,继续指挥作战》
《北华军的黄显声将军对王储殿下赞不绝口,声称王储殿下是难得一见的、精通机械化作战和城市攻坚战的军事专家》等等;
除了这些吸引人眼球的大字体标题外,标题下的报道里也充满了各种天花乱坠、对巴列维进行大肆赞美讴歌的辞藻:“...狡猾卑劣的英军以及执迷不悟的伊拉克逊尼派教徒虽然已经被无坚不摧的我方联军打得尸横遍地、狼狈不堪,但仍然进行着各种负隅顽抗,使得激烈的战斗整日整夜地充斥着基尔库克,全城烈焰冲天、硝烟滚滚,每个街道里都满是枪林弹雨和血雨腥风,喊杀声和枪炮声此起彼伏,一些敌我双方短兵相接的小巷子里更是尸积如山、血流成河。面对如此险恶战局,王储殿下毫无惧色,他镇定自若地乘坐在一辆坦克上,虽然北华军的黄显声将军等人多次请求王储殿下退到远离火线的后方,但王储殿下正色说道‘我虽然是王储,但我现在是一名军人,应该冲在最前面,并且我还是军队的指挥官和士兵们的长官,更加要给士兵们做出榜样,同时要在最前线了解战局的最新变化,否则就会误判战局,从而让士兵们白白流血’,顿时,黄显声将军等人都对王储殿下肃然起敬。王储殿下的坦克距离敌我士兵厮杀血战的地方甚至不足一百米,子弹嗖嗖嗖地掠过身边,炸弹炮弹不断在身边炸起,但王储殿下没有任何畏惧之色,他冷静地举起望远镜,注视着交战地点,然后下达精确的命令。士兵们看到王储殿下就在自己身后,无不感动鼓舞、士气大振,继而奋勇进攻、势不可挡。有时候,在一些战事最激烈、敌军抵抗最顽强的地方,王储殿下便亲自开着坦克冲上去,亲自参加战斗,体现出了无所畏惧的勇气。好几次,子弹和炸弹碎片就与王储殿下擦身而过,甚至有一次王储殿下还被英军炮弹炸伤,但经过军医的紧急救治后,王储殿下便重新参加战斗,并且在一场激烈的肉搏中,王储殿下还用随身的自卫手枪打死了两个英军士兵。啊!感谢真主!赞美真主!愿真主赐平安予王储殿下!让我们等待着王储殿下和他的军队凯旋归来并给我们带来胜利的消息吧!...”
新闻媒体对巴列维的全力吹捧,巴列维本人肯定是求之不得,并且为了更真实一点,在得到北华军的安全保证后,巴列维确实还到最前线交战区溜达了几圈,当然,他并没有参加战斗,只是站在坦克上摆个姿势让身边的战地记者拍下“王储殿下亲临火线指挥战斗的风采”,然后便忙不迭地撤了回去;而北华军方面也默许甚至是极力配合巴列维的出风头行为,本来,指挥部队在城内打巷战的是北华军第162师师长廖耀湘,而廖耀湘根据黄显声的授意,把风头都给了巴列维,比方说,廖耀湘带着部队浴血奋战地打下英军的一个阵地或一个据点,都在第一时间找来巴列维,让他在血肉横飞、尸骸遍地的阵地前或据点上“留影纪念”,从而给外界造成了“这个阵地或这个据点是巴列维打下来”的印象;至于伊朗国内,当然也乐此不彼,巴列维的父亲、伊朗国王礼萨汗本来就是让儿子去镀金的,既然儿子在前线“战功赫赫”,他肯定也暗中支持。这样的话,各方都心照不宣,在潜移默化中都认为“巴列维王储确实是带着部队冲杀在最前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北华军当然不会让自家将领“受委屈”,廖耀湘把自己的功劳和风头“让”给巴列维也是“周瑜打黄盖”,甚至是“请君入瓮”。实际上,此时联军在基尔库克一帆风顺也是因为盟军在防御重点上丧失先机,这才造就了巴列维的辉煌形象,黄显声等人其实都心知肚明,知道盟军马上就会大举反扑。果然,战事爆发第五天,11月16日,威尔逊上将从埃尔比勒和摩苏尔抽调了主力援军开赴基尔库克,总兵力超过10万,并且包括多个英军装甲旅和美军装甲师,同时还调来了上千架飞机参战。基尔库克战事的激烈程度陡然间翻倍增加,原本被联军打得朝不保夕的盟军也因为后续部队的抵达而绝处逢生。
盟军后续原本总指挥是英军第16军军长戴维斯欧文中将,他很清楚,如果只是把部队投入城区争夺拉锯战,即便打下城区,北华军的机械化部队在野外切断了基尔库克与埃尔比勒的通道,那占领基尔库克的英军也是自投罗网,会被北华军封锁在城内活活饿死,因此他的反击计划十分中规中矩:机械化部队在郊区野地上进行袭扰战,步兵部队投入城内巷战。欧文中将也很清楚己方坦克完全不是北华军坦克的对手,因此他的机械化战术是:不和北华军展开夜战,尽量在白天作战,用坦克吸引北华军坦克进行追击,最后用己方空军将其消灭。
按照道理,既然己方坦克不如敌方坦克,那么改变思路,不以己之短击敌之长,改用飞机去对付敌方坦克,是一个正确的思路,但问题是,盟军在基尔库克战场上并不完全掌握制空权,飞机上也占下风。所以,欧文中将的战术虽然是正确的,但也是无奈的。
不过,真的开打后,欧文中将等英军将领意外地发现,战事似乎没有那么艰巨。
北华军第二军指挥部内,黄显声、宋希濂、郑洞国、廖耀湘等几个北华军高层将领正在进行着紧急会议。
“盟军援兵已经抵达基尔库克,实力雄厚,你们挡得住吗?”黄显声望向他们。
宋希濂道:“一时半会挡得住,这是没问题的,但是,我们的大半兵力和大半重武器都已经被调给了第一军,所以真的耗下去,我们会撑不住的。”
郑洞国和廖耀湘一起点头,表示赞同。
宋希濂又道:“巴列维也知道盟军援兵抵达了,毕竟他带着部队在城区内打巷战,盟军步兵人数增加了,虽然他是个挂名司令,但是感觉得到的。怎么回复?”
黄显声道:“告诉他,虽然盟军兵力增加了,但我们仍然可以打下去,让他继续‘英勇无畏’地带着部队往城区纵深处推进。”
廖耀湘道:“军座,接下来,我们要开始行动了吧?”
黄显声点头,他正色道:“根据远征军总部的计划,接下来,荫国(宋希濂表字)、桂庭(郑洞国表字),你们在左右两翼再坚持一两天,于后天夜里一起撤退,撤至莱兰,在莱兰固城坚守,不允许再后退一步;建楚(廖耀湘表字),你带着第162师在基尔库克城内收缩战线、转攻为守,竭尽全力坚持下去,后方会给你最大限度的援助。”
三位将军一起点头:“是!”
这就是北华军的计划,出自萧浩然手笔:北华军先是让巴列维带着部队深入基尔库克城区,然后把掩护两翼的部队撤得精光,很自然,基尔库克就会被盟军完全包围,巴列维也就“身陷重围”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伊朗军为了救出他们的王储殿下,肯定会拼死作战,这十来万拼死作战的伊朗军肯定不会再像以前那么不济,就能牵制住大批英军,再配合已经撤到莱兰的北华军第二军(虽然第二军此时的实力只有满员时的三成,但英军并不清楚),从而把英军主力牢牢地吸引在基尔库克,为第一军展开真正进攻而奠定取胜基础。第二军的三个师里,宋希濂的第199师和郑洞国的第107师会撤到莱兰,廖耀湘的第162师会留下,与巴列维的那三个卫队师一起坚守孤城,这样安排,一方面是怕被围的巴列维真的撑不住而不顾颜面去投降,那北华军的作战计划就彻底毁了,所以城内必须要有北华军自己的部队;第二个方面是为了封住伊朗方面的嘴巴,“城内既有伊朗军也有北华军,这就说明北华军不是故意抛弃巴列维的,而是确实因为是战事失利才导致基尔库克被围的”。
黄显声下达完命令,补充道:“荫国、桂庭,你们撤到莱兰后,要继续保密,继续唱空城计,指挥权由你们两人负责,荫国你代理第二军军座职务,桂庭你代理副军长职务,我和建楚一起留在基尔库克。”
三位将军都吃了一惊:“军座,您为什么要留下?这不是计划的一部分呀!”廖耀湘是最为吃惊的:“军座,荫国和桂庭带着部队撤退后,基尔库克注定要被盟军包围,虽然后方会全力支持被围部队,但是,留在这种孤城里还是很危险的!我一个人就可以了,您何必也要留下来呢?”
黄显声释然地笑了笑:“首先,我是你们的长官,不能把部下留在危险地方自己却脚底抹油,建楚,把你和你的部队丢在基尔库克,我很内疚,就让我一起留下来吧!第二,这也是从政治上考虑的。伊朗军一直出工不出力,我们没有其他办法,萧浩然的这个办法虽然好,但很歹毒,而且有可能激怒伊朗高层,特别是伊朗国王,礼萨汗要是知道我们故意把他的亲儿子丢到敌军人群里,会怎么想?搞不好会影响我们和伊朗的外交关系。所以,从政治角度出发,我这个军长也应该留下来,和巴列维一起被围困在基尔库克,这样,演戏才能下足功夫,伊朗高层也会认为巴列维被孤军围困在孤城确实是战事局势导致的,而不是我们故意的。毕竟,我这个军长好歹也算是个大官嘛!”他笑了笑,“你们都不要再啰嗦了,服从我的命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