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部下欢呼胜利时,斯利姆中将没有太多的喜色,他认真地聆听着军官们的报告。虽然从表面上看,英军在拜伊吉的第一次防御战中取得了大胜,但丰富经验养成的直觉却告诉斯利姆中将,事情可能并不是这么简单。
“消灭敌军多少?”斯利姆中将询问,他又重点强调道,“我说的是北华军。”
“我们在战场上找到的北华军尸体大约一千具,更多的尸体应该已经被他们带走了,如果在加上受伤人数,保守估计,北华军的伤亡应该在五千人以上。”参谋军官回答道,“我们还在战场上找到三千多具伊朗军的尸体,因此综合计算,联军伤亡肯定在一万人以上。”
“他们既然有能力带走阵亡同伙的尸体,说明他们并不是被我们击退的,而是主动撤退的。”斯利姆中将敏锐地分析道,“我军伤亡多少?”
“七千余人。”参谋军官回答道,“另有一万余伊拉克军人死伤。不过,中将,我们的战果十分丰厚,击毁北华军的坦克超过一百辆,还击落了二十多架直升机,同时抓到了数量庞大的俘虏。各部队的初步统计人数已经超过一万五千人,还有很多暂时没有算上,肯定会超过两万。”参谋军官在说这个数字时,神色眉飞色舞。
斯利姆中将仍然没有太大的高兴,他分析道:“可以肯定,北华军对拜伊吉的攻击并不是很强烈,投入的兵力也不是很多,保守估计只是两万人以上,连北华军的一个师都不到,同时在坦克大炮直升机等重武器数量上也不多,并且,他们的攻击意识也不是很强,被我军反击后马上就转入防御和撤退。这说明什么?”
尼姆中将半信半疑地道:“他们只在佯攻?”
斯利姆中将点点头:“根据情报,北华军在基尔库克附近正在不断集结重兵,如果那是真的,那么北华军在拜伊吉自然就没有太多的兵力军力投入作战,眼前的事实就说明了这一点。不过,我仍然很怀疑这一点。拜伊吉和基尔库克,究竟哪个是北华军的真正攻击方向?我认为现在还是不好说。也许,他们在拜伊吉才是真正的攻击,刚刚结束的这场软弱攻势也只是在蒙蔽我们。”
“可我们一下子就抓了两万俘虏!”尼姆中将不认同斯利姆中将的推测,“如果这只是佯攻或是蒙蔽我们的方式,北华军付出的代价也太大了!”
斯利姆笑了笑:“两万俘虏,确实不少,但都是伊朗人。伊朗军在战场上的表现,我们是很清楚的,北华军也非常清楚,所以,在北华军指挥官的心里,伊朗人只是炮灰,损失再多也无需可惜。另一方面,我们抓了这么多的俘虏,又能怎么办呢?其实,我们也只能释放他们而已。”
周围的英军将领们都露出苦笑。
是的,北华军如此慷慨大方地给英军送上这么多的俘虏,其实是增加了英军的负担。抓了两万俘虏,就是多了两万张嘴巴,吃喝都要英军来提供。英军肯定是不会把这两万俘虏都杀光,也很难抽调兵力把这两万俘虏押送到后方的摩苏尔,毕竟送到了摩苏尔,和两万俘虏还是要英军提供吃喝的,英军还为了看押他们而浪费宝贵的兵力。所以,英军只能收缴俘虏们的武器(英军把伊朗军俘虏使用的三八大盖、莫辛纳甘都转交给了伊拉克军),然后再释放他们,把他们赶回北华军那边。其实,伊拉克军要求把被俘伊朗军全部屠杀掉“给惨死在这些异教徒手里的逊尼派兄弟们报仇”,但英军没有同意,毕竟英军“内心有鬼”,担心北华军会如法炮制地向自己泼脏水。当初在巴格达屠杀逊尼派的是伊朗军,英军宣传机构则颠倒黑白地声称是北华军干的,如果伊拉克军屠杀伊朗军俘虏,那北华军宣传机构自然会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声称是英军干的。实际上,这也是赵海军等北华军将领“非常放心”地交给英军这么多伊朗军俘虏的原因,英军不会屠杀俘虏,所以,即便伊朗军成千上万被俘虏,也不会影响伊朗军的人心,如果英军跟日军一样残暴,喜欢大规模地屠杀俘虏,那伊朗军肯定要拼命作战了,也会对北华军产生不满了。事实上,在之前的多场战斗里,英军不断俘虏伊朗军,几百几千俘虏,单次的数量还不是很多,积累起来后就成千上万了,英军没办法,只能释放。北华军自然知道这些“英国绅士”的作风,而被释放回来的伊朗军俘虏重新被编入军队后,也会把“英国人不屠杀俘虏”的事情告诉同伴,这就大大地增长了伊朗军的投降思想,所以在刚刚的拜伊吉战役中,那么多伊朗军成群结队地投降。说白了,伊朗军对于北华军来说,是鸡肋,对于英军来说,还是鸡肋。
天亮时,被英军扒得只剩下裤衩和鞋子的两万多伊朗军俘虏浩浩荡荡地被英军赶出拜伊吉,重新返回北华军阵地。这些伊朗军俘虏基本没有被俘的羞愧神色,一个个表情轻松、有说有笑,中东战争对于他们来说,是北华人和英国人的战争,他们只是夹在里面“跑龙套”的。在伊朗军俘虏人群里,还有几十辆英军赠送的汽车,上面堆放着北华军阵亡官兵的遗体。英军很有风度地让伊朗军俘虏顺便给北华军“捎”去北华军阵亡官兵的遗体和俘虏,而北华军也投桃报李,在随后送回了北华军手里的英军阵亡官兵遗体和被俘英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战争本来是“最不文明”的行为,但交战双方在战争中都很“文明”。其中好几个细节都“证明”了这点:曾有一次,英军埋葬几十个北华军阵亡官兵的遗体,按照基督教的方式进行仪式,但有个被俘的北华军士兵提出抗议,声称他们都是佛教徒,不应该用基督教的方式来掩埋他们,于是,英国人很认真地找来几个和尚,给阵亡北华军官兵们超度念经;北华军这边也有这种事:第101师在一次战斗里俘虏了几十个英军士兵,这些英军俘虏在吃饭时提出抗议,声称他们不喜欢馒头米饭,要求吃面包,于是,第101师的炊事兵很认真地给这些英军俘虏每顿都烤面包。
看着谈笑风生跑回来的伊朗军俘虏,北华军懒得跟这些“没骨气”的家伙们计较,再次给他们发枪,再次把他们编入伊朗军的部队里。在北华军里,伊朗军有个绰号,叫做“三八大盖搬运工”,意思是:这些伊朗军从北华军这里领取了三八大盖或莫辛纳甘步枪后,在战场上投降,把手里的三八大盖转送给英军,然后被英军释放回来,再次从北华军这里领取三八大盖,再次投降,再次给英军提供三八大盖。
稍作休整,得到来自巴格达的一批后续部队和后续重武器的补充后,第一军再度对拜伊吉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攻击。拜伊吉又一次陷入战火的风雷狂沙中,双方机群遮天蔽日地缠斗角逐,双方炮群排山倒海地对轰压制,双方坦克群漫山遍野地冲击厮杀,双方士兵在血流漂杵的沙漠间展开对射、肉搏、混战。
斯利姆中将目不转睛地凝视着战场,竭尽全力把实战情况收入眼底,同时要求各部队把详细的作战情况汇报上来。最后,斯利姆中将再次发现:北华军的攻击仍然不是全力的,出动的部队还是两三万人,坦克大炮直升机等重武器还是不多,虽然看上去人多势众,但浩浩荡荡的兵力阵容也是用大批伊朗军撑起来的。
“难道北华军在拜伊吉的攻击确实只是佯攻?”斯利姆中将竭力思索着。如果北华军在拜伊吉实施佯攻,拖延时间并吸引英军的注意力和兵力,那么,在基尔库克附近完成充分准备的北华军真正主力就会猛然间给英军遭到重大打击。事实若是如此,英军就彻底陷入全局被动了。
虽然很冒险,但为了得到最终答案,斯利姆中将决定展开一次更长距离的主动反击。
英军的侧翼阵地上,数量庞大的伊拉克军正在奋力战斗。比北华军的友军伊朗军,这些英军的友军显然更加勇猛顽强,并且投降人数很少。在伊拉克战场上,参战各方里人数最多的就是北华军、英军、伊朗军、伊拉克军,另外还有少数的美军和土耳其军。交战中,这四方军队的表现很有特点。北华军和英军交手,自然是杀得天昏地暗,但不会做折磨虐杀对方俘虏的事;伊朗军和英军交手,打一阵子后,伊朗军就会大规模临阵脱逃或举手投降;北华军和伊拉克军交手,会展开激战,伊拉克军基本上会死伤无数,极少投降;伊朗军和伊朗军交手,双方则会杀红眼,并且双方极少向对方投降,表现一向差劲的伊朗军会难得地如狼似虎,落入对方手里的伤兵和俘虏都会下场很惨。前两种情况的原因就不需要多说了,第三种情况的原因是:伊拉克军对北华军、伊朗军都充满极度仇恨,狂热的宗教信仰让他们在战场上根本不怕死,但严重缺乏军事训练和战斗素质的伊拉克军只会“万人集体大冲锋”,前赴后继、视死如归。面对北华军的重武器、机枪群、碉堡火力点,伊拉克军仍然是高呼着“真主至大”,浪潮般滚滚地扑上去,最后像收割机滚轮下的麦子般被北华军的机枪群杀得尸横遍野;至于第四种情况,更加是理所当然的,伊拉克军和伊朗军在战场上狭路相逢后,双方可谓“仇人相见,分外明红”,继而拼死冲杀向对方,其实,伊拉克军和伊朗军之所以不共戴天,很大程度原因并非双方属于不同国家,也并非双方属于不同民族(阿拉伯人和波斯人),而是因为双方属于不同宗教派系,因此伊拉克军和伊朗军展开血战,是逊尼派和什叶派的面对面交锋,自然杀得尸山血海、极度惨烈。
这种宗教仇恨在战场上的体现,甚至比国家仇恨更加残酷。
英军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伊拉克人最擅长给北华军增加毙敌数量,伊朗人最擅长给我们增加俘虏数量”。意思是不言自明的。战场上,很多北华军机枪手都心有余悸,“无数的伊拉克人像洪水般滚滚涌向我们,我们用机枪疯狂扫射,被我们打死的伊拉克人都堆成了小山,但后续的伊拉克人根本不怕死,继续源源不断地涌上来,杀得我们都手软了,杀得我们甚至都害怕了。很多操控机枪的弟兄在结束战斗后都去找部队里的修士(东正教人士)或和尚,向上帝或佛祖忏悔自己杀人无数的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