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分舰队在拉包尔战役结束后兵分两路,伤痕累累的台湾号和库业号航空母舰在澜沧江号和嘉陵江号重型巡洋舰的护航及拖曳下,并在大雨的掩护下,一瘸一拐地前往新加坡,这两艘航母都已经体无完肤,库业号需要大修三个月,台湾号的情况更糟糕,需要大修四个月以上;朝鲜号、琉球号航母以及雅砻江号、乌苏里江号重巡则仍然停留在拉包尔一带海域,援助已经登陆的陆战团攻占拉包尔。客观上讲,第二份舰队还算是胜利的,毕竟重创了美军,美军此时在西南太平洋只有一艘企业号航母(列克星敦号和萨拉托加号即便真的只是重伤,肯定也不可能在短期内还继续参战),所以靠着朝鲜号和琉球号,足以在拉包尔压制住美军。目前在西南太平洋,北华军的实力是超过美军的,所以对拉包尔的佯攻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真正的进攻,方念祖这么安排,也是为了给这场胜利再“锦上添花”。当然,因为陆战团在事先只是准备佯攻,所以兵员不足,物资也准备得不充分,因此眼下登陆后也无力继续推进。陆战团的兵力只是盟军的四分之一,有舰队的援助,可以在陆地上站稳脚跟,但想要彻底消灭美军陆战一师,自然是不切实际的,所以陆战团目前只是呆在拉包尔沿海处和部分城区内,等后续援兵和辎重补给的到来。实际上,拉包尔的盟军知道己方舰队已经撤退后也无心恋战,开始从拉包尔退向新不列颠岛东南部的怀德湾,最后被美澳海军趁着雨夜用驱逐舰陆续撤离了新不列颠岛。
一星期后,第202陆战师另外三个陆战团以及大量辎重物资被运输舰队送到拉包尔时,岛上的盟军基本已经撤离,北华军随之占领了拉包尔以及整个新不列颠岛,从而在西南太平洋获得了一处海上基地。
对于这场拉包尔海战,北华方面当然宣称是一场大胜仗。如果说北印度洋海战让沈鸿烈在陈绍宽面前还有些缺少底气,那俾斯麦海战则彻底让沈鸿烈扬眉吐气了,毕竟以两艘中型航母重伤为代价而击沉敌军两艘重型航母,这个战果,即便按照陈绍宽那苛刻的“1比3”原则进行评估,都是不折不扣的胜仗。心花怒放的沈鸿烈随即向张学良申请,把方念祖从海军少将晋升为海军中将。对此,陈绍宽没有反对。
张学良通过战果报告,也觉得第二份舰队确实打得不错,加上方念祖在台湾号危如累卵的时候仍然“坚守岗位,绝不弃舰”,这种精神是非常可嘉的,因此批准了沈鸿烈的请求。
蒋斌原本被方念祖安排在拉包尔,负责指挥朝鲜号和琉球号,但他随即乘坐飞机赶回了沈阳,亲自拜访了沈鸿烈。蒋斌之前是海军上校,方念祖倒也没有“揽功推过”,在作战报告里重点提到了蒋斌,沈鸿烈知道蒋斌是“东北海军的老成员”,因此也把蒋斌晋升一级,成为海军少将。
“副总座,我之所以从拉包尔赶回来,是有重要的事情要向您汇报。”蒋斌神色肃然。
“请讲。”沈鸿烈满面春风,因为他最近心情很好。
“副总座,请恕我直言,我觉得第二份舰队的战果报告存在不客观之处。”蒋斌认真地道,“列克星敦号和萨拉托加号究竟有没有沉没,我方并无直接证据,就这样对外宣布我方击沉了列克星敦号和萨拉托加号,我个人认为十分欠妥。”
沈鸿烈微微吃了一惊:“哦?你的意思是,列克星敦号和萨拉托加号没有沉没?可是,根据飞行员们和技术专家们的报告,都认为沉没了。你说没沉,有什么证据吗?”
蒋斌有条不紊地分析道:“第一、我方飞行员都没有亲眼看到那两舰彻底沉没;第二、U-180号潜艇在追踪过程中不知所踪,目前已确认该艇沉没,也就是说,U-180号在当夜赶往交战海域时发现美军有一艘或者两艘航母没有沉没,继而发动进攻,结果被击沉了;第三、我方救起的美军俘虏都声称他们的航母并没有沉没。”
沈鸿烈拧紧眉毛,沉吟了片刻:“你说的有道理,但是,这只是推测,并非直接证据。首先,我方飞行员确实都没有亲眼看到那两舰彻底沉没,可他们都有极高的把握认为那两舰最终会沉没;其次,U-180号的沉没与美军两艘航母是否沉没并无直接关系;第三,美军俘虏们也有可能看错了,也有可能故意说谎。总之,你的论点是没有充足证据的,难以推翻作战报告的最终结论。”
蒋斌道:“副总座您这么认为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我们确实没有击沉美军那两艘航母却采取自欺欺人的手段,那必然会造成严重后果。”
沈鸿烈点头:“我赞赏你的严谨态度,对你的这个看法也表示赞同。这场战争刚开始,我们海军上下士气可鼓不可泄,所以,对外该怎么宣传还是怎么宣传,我们自己心里有个数就可以了。退一万步讲,即便列克星敦号和萨拉托加号真的死里逃生,按照它们的损毁程度,起码也要大修一年以上。它们再出现在战场上也是一年之后,对我们眼前的战争局势和双方实力对比的影响也是微乎其微的,所以,目前纠结于这个问题也没有太大意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蒋斌心头微微有些失望,但他也认为沈鸿烈的说法是有道理的,比自己看得要更长远。如沈鸿烈所言,列克星敦号和萨拉托加号的损毁程度极其严重,即便真的死里逃生了,也起码要大修一年,一年之后的事情对现在而言,确实谈不上多么迫切。如果这两艘航母只是受了轻伤或根本没受伤,北华却认为两舰已被击沉,很快就会带来恶果,因为这两舰马上就能重返战场,但这两艘航母毕竟是受了近乎致命的重创,想要重返战场,也是很久之后的事情。自己过分追究这件事,似乎也有点太较真了。想到这里,蒋斌释然地向沈鸿烈敬礼:“明白。”
沈鸿烈对这件事的最终看法和处理方式,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是有道理的,一来,美军那两艘重型航母即便真的没沉,再次出现在战场上也需要一年之后,在这一年内,那两艘航母跟沉了也没区别,反正都不能出现在战场上了;二来,辽美战争刚开始,士气可鼓不可泄,全军需要一个接一个的胜利来让士气日益旺盛,把“击沉美军两艘航母”改成“重创美军两艘航母”,鼓舞士气的效果自然大打折扣。但沈鸿烈其实也掺加了一点私心在里面,他如果采用蒋斌提出的“重创并疑是击沉”的战果汇报,那他在陈绍宽面前就没有底气,也没办法把方念祖等一批奉系将领趁机提升,扩大奉系在北华海军里的实力。其实,凌霄打的北印度洋海战在沈鸿烈看来,也谈不上胜仗,只能说平手,为了晋升凌霄,陈绍宽已经是很勉强地做出让步了,如果方念祖在拉包尔也跟美军打个平手,那陈绍宽肯定不会再让步,并且沈鸿烈也需要方念祖“击沉美军两艘航母”的战绩也掩盖凌霄的瑕疵。基于这几方面的暗中考虑,沈鸿烈决定在这件事上稍微“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二月中下旬,随着北华海军在北印度洋和俾斯麦海的两场胜仗,美军被逐出了印度洋,且美军实力大损,北华军在西南太平洋也站稳了脚跟,盟军此时只能靠还掌握在手的新几内亚岛东部地区和西南太平洋诸岛来抵挡北华军对澳洲的进攻。开战两个月,北华军所向披靡。
面对如此大好局势,北华军肯定要再接再厉、乘胜追击,进一步地扩大战果,奠定最终胜利的基础。此时,北华军主要面临着三大战略进攻方向,其实,这三个方向在地图上看两眼便一目了然,往北自然是被排除的,北华军已经把国土疆域推到了北冰洋,不可能越过北冰洋去进攻北美大陆,因此北华军无非就东、南、西三个战略进攻方向:
向东,以夏威夷为中转站和跳板,进攻美国本土;
向南,以东南亚为基地,拿下整个大洋洲;
向西,进攻中东、北非或是整个非洲大陆,与德军在亚非欧交界处会师;
这三大战略方向各有弊端,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也各不相同,互相的关联都错综复杂。总体而言,北华军高层里赞同向南的占大部分,因为向东进攻美国本土在眼下还很不切实际,一来,夏威夷距离美国西海岸足有3000公里,即便有夏威夷作为北华军在太平洋上的中转站和跳板,北华军真的要进攻美国本土也非常艰难,有可能会占领美国西海岸部分地区或美国西部几个重大城市,但无法继续向美国腹地推进,极难就这样便能迫使美国投降或退出战争,简单算笔账,北华军如果投入十万军队去进攻北美大陆,肯定会力量不足,保守估计也需要一百万军队,把一百万军队投放到距离本土一万多公里的北美大陆上作战,光是后勤补给就是一件令人望而生畏的巨大难题,打美国本土肯定会是漫长的拉锯战和消耗战,北华军目前根本无力承受这种跨洋跨洲的大兵团作战,况且,美军在西南太平洋还有海军力量,一日不彻底消灭,北华军就始终如芒在背,因此,向东在此时是不可能的;向西,也是跨洋跨洲作战,虽然去非洲打仗的难度要比去北美洲低很多,但北华军去非洲基本是给德国做嫁衣,中国的利益在亚太地区,要先彻底控制亚太,然后再能继续向外扩张。所以,最后综合而言,向南既是最容易的,也是最符合中国利益的。
北华军向南,一是要占领整个大洋洲(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西南太平洋诸岛),二是要彻底消灭美国在这里的军力和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