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提的是,北华军进攻澳大利亚还有一个非常巧妙的有利因素:日本人。
北华曾许诺把澳大利亚划分给日本,虽然只是一个战略欺骗手段,但北华军此时真的打澳大利亚,绝对有充足的理由让日本人去卖力卖命,并且日本人还会心甘情愿、竭尽全力。有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日本炮灰,北华军攻占大洋洲自然是如虎添翼。
确定战略进攻方向后,北华军随之展开了全面的战备工作。进攻澳大利亚,北华军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从爪哇岛出兵,在澳大利亚西北部或西部登陆,二是从新几内亚岛出兵,在澳大利亚东北部或东部登陆。从目前的局势来看,北华军选择第一条路是最方便的,爪哇岛完全控制在北华军手里,并且爪哇岛距离澳大利亚本土只有区区几百公里,这几百公里的海域交给北华海军和北华空军,绝对能固若金汤,北华军从爪哇岛出发,跨过大海,登陆澳大利亚西北部或西部,必然顺风顺水;第二条路则稍微有些麻烦,因为北华军想要在澳大利亚东北部或东部登陆,必须先拿下拉包尔和莫尔兹比港这两地作为海上运输中转站,拉包尔已经拿下了,莫港还没有拿下,盟军在莫港已经严阵以待,还有美军舰队进行支援,走这条路肯定又要打一场恶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澳洲大陆的总面积约750万平方公里,大陆的西部是高原,中部是平原,东部是山地,但整个大陆约70%的地区都是干旱或半干旱地带,西部中部基本都是不适合人居住的荒漠。澳大利亚的核心都在东南沿海地区,首都堪培拉和主要的大城市都在东南。如果北华军在澳洲西北部登陆,那么,登陆的北华军需要从西北一路到东南,横穿2200多公里的大陆荒漠,最后才能进攻堪培拉;如果北华军在澳洲东北部或东部登陆,那么,登陆的北华军只要顺着海岸线一路南下,就能进攻堪培拉,并且沿途不是荒漠,而是田野丘陵,甚至,北华军还可以直接在堪培拉附近沿海地区登陆,因为堪培拉距离海岸线只有一百多公里。
两条路一对比,优劣利弊是一目了然的。第一条路不但让部队受罪,后勤更是大问题,两千多公里的荒漠,必然需要大量的汽车和运输机;第二条路不但节约时间,后勤也可以通过海军沿着海路一路南下对陆上等部队进行补给。
北华军对澳大利亚的进攻肯定要走东部路线,那么,一来要拿下莫港,二来要消灭盟军在这里的海上力量,彻底控制所罗门海和珊瑚海。
在做着战备工作的时候,北华军和北华政府还忙着两件事。
北华海军仿效美国海军,分组为两大战区级别的战略性军事集团:太平洋舰队、印度洋舰队。自然而然,印度洋舰队实力远不如太平洋舰队,毕竟印度洋上此时并没有敌对力量,印度洋舰队暂时也不需要打仗,主要任务也只是维持北华军对印度洋的控制。根据北华海军总部的最后安排:渤海号轻型航母、天津号和上海号轻型战列舰、勒拿河号和鄂毕河号重巡、宁海号、平海号、冲海号、安海号轻巡、6艘原日本初春级驱逐舰、30多艘潜艇、100多艘鱼雷艇和巡逻艇等舰艇以及海军航空兵部队的1个联队(300多架飞机)组建为印度洋舰队,主要基地在伊朗、斯里兰卡、马岛。印度洋舰队的正式番号为第3舰队,内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再划分为若干个分舰队。
任命谁来担任印度洋舰队总司令,这个问题在北华海军内部引起了不小的波澜。沈鸿烈极力推荐“果决刚毅”的陈季良或“谨慎沉稳”的曾以鼎去当这个总司令,陈绍宽则坚决反对,认为陈季良和曾以鼎分别是第1、第2航母舰队的司令,干得好好的突然调去印度洋,实在是不合适,陈绍宽想让凌霄或方念祖去干,但沈鸿烈也坚决反对。吵来吵去,最后安排属于闽系且性格老成稳重的陈训泳中将去担任印度洋舰队总司令。
北华政府在这同时则趁着战事告一段落的空隙,通过南京政府和中立国的渠道,向美国提出双方交换战俘和侨民的提议。对此,美国政府也给予了肯定回复。
此时被北华军和北华政府掌控的美国人足有上百万。这百万美国人主要分为三大部分:一是战争爆发前北华境内(不包括南方)的美国人,这些人超过二十万,并且成分比较复杂,有的是来华进行传教探险或进行学术研究的,有的是躲避经济大萧条而来华定居的,有的是来北华境内做生意的,毕竟苏联战争结束后,北华境内遍地商机,还有的是张学良当初招募人才是招募来但没有加入中国国籍的。其实,中国此时境内的美国人十之七八都在北华境内。辽美战争开始后,这些美国人都被北华政府加以控制,但仍然提供人道主义待遇,没有进行关押和迫害,但冻结了他们的财产;二是辽美战争爆发后,北华军俘虏的美国平民,主要是夏威夷和菲律宾,超过80万居住在这两地的美国平民被北华军俘虏,北华军也对他们提供了人道主义待遇,只是限制了他们的人身自由;三是战俘。战争爆发后,北华军俘虏了很多美军,也有很多美军向北华军投降,光是菲律宾地区,就有4万多美军向北华军投降或被俘,在夏威夷,近3万美军投降或被俘,再加上其他地方和其他战事,北华军此时手里的美军战俘约有8万人。值得肯定的是,北华军对美军俘虏和美国侨民都采取了严格的人道主义待遇,没有屠杀和虐待这些美国人,殴打和凌辱这些美国人的情况也极少,北华军手里的美军俘虏的死亡率低于0.1%,死亡的美军俘虏基本是因为被俘时就已经受伤或者被俘后生病而死的。
北华军此时手里有100多万美国平民和约8万美军俘虏。
美军手里的北华军俘虏极少,估计不到100人,但美国政府手里的中国人则非常多(这同时也包括英国政府此时手里的中国人),这些中国人包括三部分:一是在美英境内逗留的中国人,二是在美英境内居住但保留中国国籍的华人,三是在美英境内居住且已经加入美英国籍的华裔美国人或华裔英国人,另外还有一些情况复杂的华美混血或华英混血。此时美国境内的华人其实并不多,只有10多万,但华侨非常多,超过150万,早在晚清时期,就有来到美国寻找生路或被拐卖到美国充当苦力的华人,美国的西部淘金和西部铁路的建设都有华工的血汗,这近百年下来,自然形成了庞大的人口种群。辽美战争爆发后,美国境内掀起了激烈的排华浪潮,在美国政府的允许甚至是支持下,数以十万计的华人华侨(主要是华人)被关入拘留营里,财产被没收,存款被冻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此时辽美进行互换战俘侨民后,北华实际上占了很大的便宜,因为北华手里的美国平民虽然没有美国手里的华人华侨多,但北华军手里的美军俘虏却是美军手里的北华军俘虏近千倍。北华方面要求:美国平民和华人华侨以1比1的比例来交换,而美军俘虏和华人华侨以1比5的比例来交换,并且美军俘虏的军衔越高,比例更大,比如麦克阿瑟的副手温莱特中将,北华开出的比例是“1比3000”,逻辑是现成的:他好歹是个中将,自然物以稀为贵。美国政府要是不乐意,有本事你们也抓个北华军的中将来换嘛!
自然而然,在这样的比例下,美国政府把所有的华人华侨都拿去交换,也无法换来所有的美国平民和美军俘虏。于是,北华政府便趁机提出了第二个条件,要求美国政府归还华人华侨们的财产,解冻他们的银行存款,作为交换,北华政府以“一个美国人兑换一万美元”的价格来继续放人。按照这样的条件,假如美国华侨们有五亿美元存款(实际上辽美开战前,张学良已经让司徒美堂等美国华侨首脑提走了过半的存款),北华政府就释放五万个美国人。
靠着这个办法,张学良好歹把华侨华人们都接回了国,并要回了他们的财产。迎接这些华侨华人回国后,张学良向他们保证,他们可以在北华境内继续他们的生活和事业,并且会享受很多优惠政策来作为他们在美国境内受到苦难的补偿,如果还有什么损失,北华政府会全力赔偿。张学良的宅心仁厚让归国的华侨华人们都感动不已。对于海外游子来说,没有什么比强大的祖国更让他们有安全感了,强大的祖国是他们的坚强后盾。
北华政府和美国政府在交换战俘和平民时,都基本上采取了“自愿原则”。比如美国政府就对美国境内的华侨、华人、华美混血居民宣布:愿意回北华或去北华的,就可以被交换回去,已经拥有美国国籍的也可以放弃美国国籍;而北华政府也是一样。最后,95%以上的美国华人和80%以上的美国华侨都选择回到北华,北华境内的美国人也差不多。除了活着的俘虏和平民,已经死亡的俘虏和平民的遗骸或骨灰也可以交换,实际上,死人也没什么交换价值了,双方都是白送给对方。
除此之外,北华政府和美国政府还约定,双方用于交换平民和战俘的船只都涂上标志,并且不得用于军事或其他方面,双方的武装力量也不得攻击这样的船只,双方的交换船上都要有对方的人员进行监督。说白了,在太平洋上,双方的飞机军舰可以继续打,商船都停运,但这种交换船就像红十字会船只、中立国船只、双方医疗船一样,都可以在战火中安然无恙;同时,双方也再次互相承诺,在接下来的战争里,双方仍然以严格的人道主义精神对待对方的被俘或投降军人以及平民。
北华军在这件事上是非常文明的,也是很开明的。北华军虽然是东方军队,但并不像日军那样“视被俘和投降为奇耻大辱”,北华军在张学良的规定下,允许在迫不得已时投降,允许在无法撤退时被俘,但坚决不允许投敌,无论是投降还是被俘,都不得投敌。在对日战争和对苏战争时,张学良又特别规定北华军“尽量不要被俘,也不要投降”。张学良这么规定并非冷酷无情,而是他很清楚落入日军和苏军手里的俘虏是没有好下场的,他的这个规定的潜在意思是很清楚的:即将被俘时要拉着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或者开枪自杀,即便全军覆没也不允许投降,因为日军和苏军都是不讲人道的残暴军队,向他们投降或被他们俘虏只会生不如死(北华军虽然不支持宁死不屈,但在对日对苏作战时是鼓励士兵宁死不屈的,防止投降或被俘后遭到虐杀)。此时跟美军作战,张学良又额外规定“可以被俘,可以投降,但仍然不允许投敌,禁止假投降或受伤后拉着手榴弹跟美军同归于尽”“投降或被俘后没什么可耻辱的,因为我们会用美军俘虏把你们换回来”。因为张学良知道,美国人还是比较“讲人权”的,自己的士兵如果受伤后拉着手榴弹跟试图救治他的美军士兵同归于尽,那么美军在接下来的战场上就不会再救治受伤的北华军士兵,因此那种“宁死不屈”的做法只会害死更多的北华军士兵。
正因为这样,北华跟美国的战争在后来被称为“君骑战争”,意思是“东方君子与西方骑士的战争,北华军拥有君子风范,而美军也拥有骑士精神”。在整个辽美战争中,双方都极少出现屠杀或虐待战俘的事情,虽然双方在战场上打得你死我活都会杀红眼,但对待俘虏都是比较优厚的。
忙完这两件事后,北华军开始正式着手对大洋洲的战略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