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退一步说,北华跟美国同时研制出了原子弹,会怎么样?互相扔?你把我的纽约炸成一片火海,我把你的上海变成一片废墟,沈阳成了死城,华盛顿化为鬼域,双方的本土都成了焦土,到那时候还有胜利者可言吗?美国提前有了原子弹,北华必输无疑,双方都有了原子弹,双方就都是大输家。
常规战争,北华确实不需要惧怕美军,但是,原子弹就彻底打破这个死局了。一旦美国在北华前面研制出原子弹,北华就彻底一败涂地并输得倾家荡产。虽然这个可能性并不是绝对的,但哪怕只有1%的可能性,张学良都不敢冒险。他必须要对自己的五亿同胞负责任。
算了,还是不打了吧!张学良在心里轻轻叹口气。姑且不说胜算,一旦继续参加战争,又要死多少的忠勇将士?打苏联,北华军光阵亡者就有70万人,重伤残疾者则超过100万。当全国陷入胜利的欢腾中时,上百万个家庭则沉浸在悲痛中。是的,张学良通过战争让中华民族恢复了强盛,但胜利是需要巨大代价的,张学良本人彪炳史册、名扬四海,但他的荣耀是用无数的尸骨堆成的。一将功成万骨枯,古人诚不欺我也!
伸了个懒腰,张学良看了看窗外,一望无际的北亚荒原:“天都黑了,吃饭时间到了!”
蒋百里和杨杰都似乎明白了张学良的意思:“我们不打?”
“你们说呢?”张学良意味深长地笑道。
蒋百里若有所思:“国虽大,好战必亡!”
杨杰则道:“天下虽平,忘战必危!”
两人的看法隐隐也有些分歧。
张学良笑道:“想那么多干什么呢?吃饭,睡觉!”
列车轰隆隆地飞驰在亚欧铁路线上,在不同的岔口驶向不同的干线,但最终目的地是同一个。其实,张学良也在开着一辆列车,这辆列车叫“中华民族”,在前进的方向上也有很多岔口,并且不同的岔口会驶向不同的地方,最终目的地是各不相同的。在眼前的道路上,张学良遇到了一个新的分叉口,左边是“继续参战”,右边是“见好就收”,张学良准备把自己驾驶着的这辆列车开上右边。
北华见好就收,退出战争后,接下来的世界格局基本会这样发展:经过苏联战争的淬炼和升华后,德军战斗力极其强大,德国国力也极其雄厚,德国会轻易占领北欧三国,获得辽阔的出海口,继而与英法联军厮杀与西欧大陆。按照双方的实力对比,德国在陆地上击败法国是不成问题的,并且有可能是很迅速的,而面对孤悬海外的英伦三岛,德国统帅部会采用北华军对付日本的办法:战略轰炸机狂轰滥炸、潜艇群绞杀海上运输线,把英国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里,同时,由于意大利被德国控制,不会添乱帮倒忙,所以德军不需要远征北非,可以集中全部国力军力来攻击英国。在无限制潜艇战中,德军潜艇肯定会击沉很多美国船只,美国继而参战,可以保住英国本土不沦丧,但是,美英盟军也无法在欧洲大陆登陆,因为德国军队此时无论是陆军、海军、空军,都有足够能力捍卫欧洲大陆。反过来也一样,因为美国的参战,德军也无法登陆英国。英吉利海峡间,双方用飞机和舰艇进行交战,那么接下来,德国肯定把目光投向非洲,吞并英国的海外殖民地或切断英国的海外殖民地与本土联系,双方会在非洲战场上爆发大战,估计也打得胜负难分,战争全面陷入胶着,双方谁也打不败谁。这样腻腻歪歪打了很久之后,双方肯定都会把思维转到“超级武器”上,美英会研制原子弹,德国也会一样,转了一圈后又回到了原点,最终结局就取决于谁先研制出原子弹。
而在双方打得你死我活的时候,中国国内则是一片太平,安安心心地搞发展、搞建设,同时卖物资、卖军火,大发横财,战后的中国肯定是个富裕强盛的国家,也许取代不了美国或是打败美英法后的德国,但坐个世界第二肯定不成问题。在战争期间或战争之后的几年内,中国肯定也能研制出原子弹。最重要的是,在战争期间,中国是非常安全的:老子又不参战,你怎么向我扔原子弹?美国不可能向一个不参战的中立国扔原子弹,并且这个中立国极其强大,即便罗斯福或杜鲁门的的脑子抽筋了,美国也不可能干出那种蠢事,因为美国没有必要。
这样的一条路,又怎么能说不是好事呢?
已经做了决定的张学良心头大石落地,在飞驰的火车上好好地睡了一觉。
凌晨五点,张学良被王卓然叫醒了:“少帅,沈阳的紧急电报。”
电报有两份,一份是关于英国的消息:性格温和软弱的英国首相张伯伦在前段时间因为健康恶化而辞去了首相职务,昨日刚刚去世了,接替他的,是性格强硬铁腕、对德国以及整个辽德联盟都持有高度警惕的前英国海军大臣温斯顿丘吉尔。丘吉尔接替张伯伦,反应了英国整体上对德国的态度变化。战争爆发前,张伯伦对德国采取了“绥靖政策”,面对希特勒得寸进尺的一个个要求,张伯伦都妥协让步、委曲求全,试图把德国这股祸水引向东边。此时的事实证明,张伯伦的外交策略“既是正确的,又是错误的”,正确的是:德国这股祸水确实被引向了苏联方向,英国因此而保住了本国安全,并有了更多的准备时间;错误的是:德国没有跟苏联打得两败俱伤,没有陷入战争泥潭,反而跟北华联手消灭苏联并瓜分了苏联,使得此时的德国比几年前强大数倍,英国面临的威胁也比几年前更严重了。所以,张伯伦的外交策略十分有争议性,赞同的人说他“为英国赢得了更多的准备时间”,反对的人说他“养虎为患,低估了德国,使得英国此时的处境比几年前更危险”。丘吉尔是铁杆死硬的反对者。另一方面,张伯伦看到此时的德国国势如日当空,也隐隐间有些悔恨和惧怕,他也感觉英国确实需要抓紧时间做战备工作了,因为德国已经很明显地露出了即将西进的势头,所以他为了国家利益而摒弃前嫌,举荐自己的政敌、属于强硬派的丘吉尔来接替自己(实际上在张伯伦患病期间,丘吉尔已经进入内阁主政了),希望丘吉尔的强硬措施能让英国抵抗住德国的压力甚至是入侵。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丘吉尔的上台,意味着德国和北华都很难“再占英国的便宜”了。
第二份电报是关于香港的消息。
张学良访德期间,香港局势愈演愈烈,支持回归的香港民众举行了多次游行示威活动,要求港督杨慕琦向英国政府转达香港民众的集体要求,停止对香港的殖民统治,配合中国政府让香港回归中国。这段期间正好是丘吉尔上台主政,丘吉尔给港督杨慕琦下令“严厉镇压”,结果在1月18日的“香港各界呼吁回归大游行”中,驻港英军和香港皇家警察一起动用高压水枪、催泪瓦斯、钢芯橡胶棒、防爆盾等武器镇压游行民众,最终造成八名游行平民身亡,另有近百人受伤,游行队伍里的学生团体是香港黄仁书院学生霍英东组织的,在遭到镇压后,霍英东和多名学生领袖被打伤并被关入监狱,还有三百多名较为激进的民众被逮捕,其中还包括十多名在香港很有声望的社会名流人士。以何东爵士为首的一批香港名流随即联名上书沈阳政府和张学良本人,请求北华军强制收复香港。
看完这两份电报后,张学良原本平静下来的心情又掀起了阵阵波澜。
“少帅,怎么办?丘吉尔是强硬派,并且很有战略远见目光,当初苏联战争进行中时,他就强烈要求英国援助苏联,让苏联拖住我们,此人确实不好对付。”杨杰道,“虽然我们不打算跟英国继续发生矛盾,但香港问题就摆在我们眼前了呀!”
“还能怎么办?”张学良语气断然地道,“当然是强硬对待!香港人也是中国人,他们被外国人欺负了,我们身为中国军人,岂有退缩的道理?特别是那些英国人还打死了我们的同胞,我们如果袖手旁观,岂不是寒了香港同胞的心?是的,我是不想继续打仗了,但这是在确保中国利益不受损害的情况下,并不代表我会妥协退让。既然国人受辱,我们义不容辞!立刻致电海军总司令陈绍宽和副总司令沈鸿烈,告诉他们,海军准备打仗了!再致电外交部,军队在战场上寸土不让,他们在谈判桌上也必须寸步不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