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电风扇!这是发动机的螺旋叶!”
“不就是电风扇嘛!只是反着转的而已!”
天空中是壮观恢弘的一幕:低空处,一队队直升机呼啸来回,更高一点的地方,运输机和滑翔机浩浩荡荡,大批的伞兵在空中绽放开漫天的伞花,而这些伞花在落向地面的同时却能成群结队地汇聚在一起,灵敏地飞向指定地区。飞行伞和运输机的结合,使得运输机空投伞兵也具有了直升机的精确性,极大地增强了精确空投兵力的规模。
第10空中突击团的3000名空降兵迅速被空投了下去,紧接着,独立第1伞兵旅的一万多名空降兵也在这个白天全部被投了下去。运输机和滑翔机随之返航,直升机群则继续来回不停地往返于城区内的控制区和城区外的北华军主力集结区,给孤军深入的伞兵们运送重武器和弹药补给。
一万三千多名空降兵,十二个点,平均每个点足有一千多名空降兵。这十二个点就是北华军钉进苏军内部的钉子,迫使苏军抽调兵力去解决这些心腹之患,同时也打乱了苏军的整体部署。
眼看苏军防御陷入混乱,梁忠甲果断地命令道:“启动下一步进攻方案!”
伏尔加斯基是伏尔加河边的城市,城区以西就是涛涛伏尔加河。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始终是战争的有效手段。当苏军乱成一团的时候,从哪里进攻才会让苏军措手不及呢?自然是伏尔加河。
入夜后,伏尔加斯基全城炮火连天,成了一座不夜城,守城的苏军一方面要抗拒排山倒海发动全面进攻的城外北华军主力,一方面要拔掉北华军在城内钉下的钉子,各部自然手忙脚乱。在这同时,一支直插苏军心脏的部队则正式开拔了。
伏尔加斯基以北,伏尔加河的上游,两百多条临时制作的木筏已经张帆待发,每条木筏上都挤满了北华军士兵。月光和炮火之下,这些北华军士兵的钢盔都没有反光,这是师长唐飞虎的发明。北华陆军的制服是灰色的,在苏联战场上,部分北华军用白色被单作为掩护,钢盔也用油漆刷成白色,趴在雪地里可以成功地蒙骗苏军,实际上,这一手是跟苏军学来的。唐飞虎因此而得到启发:“让士兵的军服的色彩跟作战环境差不多,岂不是能加强部队的隐蔽性?钢盔在夜间容易反光,如果用布蒙上,岂不是可以避免这个问题?”为此,唐飞虎特地写报告给北华军总司令部,他的这个提议在几个月后催生了北华军迷彩服的诞生,并且北华军的钢盔也逐步地普及上蒙布。(伏尔加河由北向南流淌,因此伏尔加斯基以北的水域是这条河的上游。)
在等待空降兵和直升机到来的同时,梁忠甲命令第199师在附近砍伐树木,制作了两百多条大型木筏,每个木筏可以乘坐一个连,集体出动可以一次性运输一万多兵力(其中一半的木筏用来运输辎重弹药和重武器)。木筏从伏尔加河上游出击,本来就是顺流直下,为了增大速度,这些木筏上还安装了柴油发动机。
“弟兄们!掏苏联人老窝的时候来了!”唐飞虎振臂大呼。
“必胜!”木筏上的第199师的一万余官兵齐齐怒吼。
柴油发动机的轰鸣声和水花的飞溅声中,浩浩荡荡的木筏船队从伏尔加斯基上游十多公里处的河流弯曲部全力向南冲击。
“快!再快点!”唐飞虎吼叫道。
木筏上的官兵们一起奋力划桨,这些船桨也是用木头制作的,由于时间紧急,做工当然有些粗制滥造,大部分官兵手里挥舞的就是一块长条形木板。人多力量大,每条木筏上的上百名官兵一起全力划桨,使得顺流而下且拥有动力的木筏的速度再次增加了不少,十多公里的航程只花了半小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通过河道,北华军的突击部队成功地绕到伏尔加斯基的后方,绕到苏联人的背后。
伏尔加河是斯大林格勒、伏尔加斯基与莫斯科方面进行运输联系的重要渠道,因此伏尔加斯基的靠河城区到处都是码头,停泊着大大小小的船只。码头上的苏军瞠目结舌地看见水面上出现了一支浩大的“船队”,浪花飞溅、水波轰鸣,木筏上的北华军士兵全力地划桨。紧接着,一波波炮弹和一道道弹雨便呼啸向了码头上的苏军,被击中的苏军运输船炸开巨大的火球。北华军为首的几十个特大型木筏上都安装了机枪、迫击炮、步兵炮,上面的射手和炮手全力开火。
“杀!”唐飞虎大吼一声,看到木筏已经贴近岸边,第一个跳进水里,齐膝深且冰冷刺骨的河水让他浑身一哆嗦,冻得两条腿几乎抽了筋。而在唐飞虎身后,惊天动地的喊杀声中,竹筏上的北华军士兵争先恐后地跳进浅水里,挥舞着冲锋枪、踏着浪花,以排山倒海的气势杀上了岸。苏军没想到北华军会从河面上展开进攻,在这里的防御十分空虚,再加上为了对付北华军主力的攻城和城内的北华军伞兵,大量的兵力被抽走,使得码头岸边几乎是不设防,冲上岸的第199师官兵们轻而易举地粉碎了岸边苏军的抵抗,涌入了伏尔加斯基。
外有北华军主力猛攻,内有北华军空中突破,后方又被北华军一举攻入,伏尔加斯基的沦陷已是不可避免。
【我刚从医院回来,因为我父亲出了车祸,接下来几天我有点忙,可能会停更几天,很抱歉,请大家见谅,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