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苏战争震惊了全世界,因为这场战争的规模堪称是史无前例。1940年1月1日凌晨,德国以及德国众欧洲盟友的450万军队、8000多架飞机、6000多辆坦克、4.8万门各型火炮,以排山倒海之势扑向了苏联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并且在半个月后,意大利的50万军队也投入战事,使得联盟国进攻苏联的兵力总数达到500万,这个数字是当年进攻俄罗斯的拿破仑大军的八倍之多。实际上,在亚欧大陆的另一端,北华军的300万军队也在蓄势待发中。最让世界各国感到震惊的是:德国的战争力量竟然如此之大!对苏开战,是德国重新崛起后正式发动的第一场对外战争。希特勒上台仅仅七年多,就把当初那个穷困潦倒的战败德国重新建设成如此强大的帝国。短短七年下来,德国暗中积蓄起来的国力军力竟然如此雄厚强大,这不得不让美英法等国瞠目结舌且心有余悸。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等德国的邻国无不毛骨悚然,因为德国这股“祸水”的实力远远超出了这几国先前的预计,但这几国随即又无不弹冠相庆,因为这股“祸水”终于向东边流去了,德苏打得两败俱伤是这几国求之不得的。波兰是最为恐惧的,因为德国之前凶神恶煞地摆出一副要对付波兰的架势,让波兰心惊胆战,如今德国大军去对付苏联,使得波兰从亡国边缘擦肩而过。但看到德国的战争机器如此强大,波兰一方面为自己绝路逢生而欣喜若狂,一方面又感到不寒而栗和心悸后怕,庆幸这场噩运降临到了苏联的头上。
由于“蝴蝶效应”,此时的德苏战争与历史上的苏德战争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张学良是最清楚这一点的,他把商震这位擅长外交的军事家派到希特勒身边,就是让商震带着张学良的“先知之明”去帮助希特勒“纠正”历史上的错误。必须要重点说明的是,眼下德苏战争和历史上的苏德战争相比,发生的重大变化有以下这几个方面:
国际环境:历史上,德国进攻苏联前已经同英法开战,再加上德国与日本结盟,而日本正在大规模侵华,使得德国处于很不利的国际环境中。虽然苏联当时仍然是声名狼藉(苏联在二战前侵略芬兰、吞并波罗的海三国、联合德国瓜分波兰并制造卡廷惨案,还侵占了罗马尼亚的两个省,使得苏联在同盟国阵营里非常不得人心),但德国却因为对苏开战前已经跟英法开战而丧失了道义上的优势,并且处于两线作战的不利境地中。虽然美英法厌恶苏联,但却因为德国多面树敌而跟苏联联合起来围攻德国。但是眼下,德国则占尽了道义上的优势,德国跟美英法都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同时打着“帮助芬兰抵抗苏联入侵”的旗号进攻苏联,并且希特勒声称“德国是为整个西方世界和人类文明而抵抗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扩张”,这都使得美英法等西方国家即便不支持,但起码也是不反对德国进攻苏联的。美英法一方面厌恶苏联的意识形态,既希望德国充当马前卒去对付苏联,同时又希望德国和苏联“狗咬狗”,因此眼下德苏开战,美英法只会弹冠相庆,而不会大规模地支持苏联,更不会联合苏联进攻德国。德国虽然得不到美英法的支持,但成功地摆脱了两线作战的险恶境地。历史上,德国对苏开战时拥有800多万军队,进攻苏联出动了500万,剩下的300万则在西欧和南欧防备美英。眼下,德国则毫无后顾之忧地全力对付苏联。另外,历史上德国进攻苏联不但是两线开战,并且还是独自开战,没有得到日本的帮助,而眼下德国在东亚还有北华这个强大盟友,对苏作战的胜算自然大大增加。除此之外,芬兰还在芬兰战场上牵制了苏联超过90万兵力,这对德国的军事意义无需多言。
开战时间:历史上苏德战争爆发于1941年6月22日,此时则爆发于1940年1月1日,提前了足足一年半。对德国来说,其实影响不大,德国在本土留100万兵力用于防守就绰绰有余了,因为美英法不会主动进攻德国,德国剩下的国力军力可以全部用于对苏作战,而苏联提前一年半就开战则大大地措手不及,很多战备工作都没有完成。提前开战也有利于德国。苏联为了防备德国的攻击,在1939年开始把东欧的重工业设施迁移向乌拉尔山以东,历史上迁移了足足两年半,此时则只迁移了一年,毋庸置疑,因为提前开战,苏联大量的重工业设施因为时间仓促而来不及转移到后方,从而处于德国轰炸机的航程内,这极大地削弱了苏联在开战后的工业生产力。最重要的是,德国没有打西欧战争就直接进攻苏联,使得德国的闪电战是在苏联战场上首次使用的。历史上,德国闪击波兰、闪击法国给了苏联极大的震撼,苏联当局才因此而重新重视已经被处决的图哈切夫斯基元帅的“大纵深”战略理论,此时苏联并不知道闪电战的优势和威力,构建“大纵深”战略防线自然无从谈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战略方面:历史上德国进攻苏联时,因为希特勒的贪婪,因此制定的战略目标非常多,既要吞并乌克兰,又要吞并高加索,还要攻占莫斯科、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五百万德军看似非常庞大,但分散在苏联辽阔的领土上则还是捉襟见肘,这使得德军犯下了分兵多处的兵家大忌,使得最终进攻莫斯科的力量严重不足,继而功败垂成。而眼下,在张学良的强烈要求下,德国统帅部大幅度地修改了作战目标,进攻苏联的几百万德军仅分成两大战略集群,北方集群和南方集群的第一个任务是联合攻克基辅,吞并乌克兰,继而兵分两路,北方集群的目的就是攻占莫斯科,南方集群的目的是攻克斯大林格勒,吞并高加索产油区,继而同北华军在中亚会师。战略目标大大减少,使得德军的作战任务也大大减少,不会再犯下分兵多处的兵家大忌。德军一旦攻陷莫斯科,德军和北华军再在中亚会师,苏联即便还能坚持下去,也已经是支离破碎、摇摇欲坠。
战略手段:历史上德国进攻苏联时,因为希特勒极度厌恶斯拉夫人,因此德军采取了非常残暴的手段对待投降或被俘的苏军,对占领区内的苏联平民也进行了敲骨吸髓般的压榨盘剥,实际上,斯大林的高压独裁统治已经使得苏联境内怨声载道,反对斯大林的苏联人非常多,特别是非俄罗斯人。历史上德军攻占乌克兰时,受到了乌克兰人的夹道欢迎,因为乌克兰人对斯大林和布尔什维克深恶痛绝,因此把德军看成解放者。但乌克兰人很快就失望地发现,德国人比布尔什维克好不到哪里去。德军的残暴手段和残酷统治迫使很多原本想投靠德国人反对斯大林的苏联人重新站到了斯大林那边去,希特勒还下令一律处决苏军里的政治委员,使得大批原本想投降的苏军不得不背水一战。历史上的苏德战争期间,斯大林下令毫不留情地处决逃兵和胆怯者,这使得苏军官兵很多人都毫无斗志,而希特勒也下令对苏军格杀勿论,这反而帮助斯大林促使苏军顽抗到底。希特勒没能有效地利用苏联国内的各种矛盾,没有对苏联人特别是对非俄罗斯族的苏联人采取恩威并济的拉拢手段,从而分化瓦解苏联,是他的重大失误。作为张学良代表的商震反复劝诫希特勒,请他善待占领区内的苏联平民,并帮助乌克兰人复国,用乌克兰人对俄罗斯人的痛恨来让乌克兰人成为德国人的忠诚盟友。
战备方面:德国眼下的战备十分充足而周全。德国本土只有煤矿和不是很丰富的铁矿,基本不产石油,因此德国的石油和绝大部分的铁矿都需要进口。德国每年最少需要200万吨石油,在跟北华合作前,德国每年从罗马尼亚进口100万吨石油,还要从苏联进口70万吨,但跟资源丰富的北华展开密切合作后,德国每年光是从北华进口的石油就达到800万吨(北华一年的石油产量就超过1亿吨),不但完全能满足德国军用民用的石油,还能使德国囤积大量的备用石油。即便此时德苏正式开战,北华仍然在源源不断给德国输血,用成百上千艘商船给德国送去德国急缺的石油、钢铁、钨矿、橡胶、稀土、有色金属等各种工业原料,使得德国在战略物资上完全没有了后顾之忧。德国背后站着北华,使得德国跟苏联拼消耗完全不是问题。
天气问题:历史上德国就是因为1941年底提前到来的莫斯科寒冬而在莫斯科城下铩羽而归,在张学良苦口婆心的反复强调下,德国方面也高度重视苏联的寒冬气候。实际上,东北在寒冬里的气候跟苏联差不多,因此张学良还特地邀请了一批德国军政高层在冬天来到黑龙江的漠河地区好好地感受感受零下几十度是什么滋味。这些被冻得半死的德国高层回国后纷纷竭力地向希特勒请求加强军队的冬季御寒工作,使得德军的御寒工作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除此之外,德国还派出很多中高层将领和部分种子部队来到黑龙江省,在零下三四十度的低温里进行冬季作战训练。另外,芬兰战争爆发后,德军也派出很多官兵前往芬兰作为志愿者参战,同时获得寒冬作战的宝贵经验。张学良还向德国免费提供了好几万吨东北的特产“乌拉草”。乌拉草是东北三宝之一,在东北遍地都是,经晒干捶打并做成鞋垫后,塞入士兵们的军靴里能够起到比棉花更加有效的保暖透气作用。希特勒在亲身感受了乌拉草的保暖功效后也啧啧称赞。此时正在苏联战场上奋勇冲杀的百万德军,人人军靴里都塞着盟友北华军免费赠送的乌拉草鞋垫。辽德的专家们还研发了多种在寒冬里不会让燃油结冰的防冻剂,辽德军队的武器都在黑龙江省的寒冬里经过严格测试。如此多管齐下,使得苏联的寒冬对德军造成的阻碍和损失比历史上大大降低。正因为如此,德军才有恃无恐地在寒冬发动进攻,这对自认为寒冬是苏联盟友的苏联人来说,是心理上的巨大打击。至于后勤方面,德军已经事先在欧洲各地购买了数百万匹驮畜,用来弥补机械化车辆的运输力不足,使得德军的后勤问题大大改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历史上1941年的寒冬是提前到来的,而此时的1940年的寒冬则是“正常”的,并且元旦和元旦之后的近半个月都没有下雪,这使得苏联战场上的德军更加如有天佑。
震惊全球、举世瞩目的德苏战争刚刚开始一周,便呈现了一边倒的局势,进行突袭和机械化闪击的德军犹如雪崩飓风般所向披靡,战果辉煌、硕果累累。光是德国空军在三天内就摧毁了超过3500架苏联空军的飞机,一半以上都是在地面上就被击毁的,还有大量是因为机械故障而损毁的,使得苏军在东欧战场上一时间基本丧失了制空权。德军进展神速,各攻击部队尽皆粉碎了苏联边防部队的防御并迅猛地插入了苏联的腹地,偶尔有苏军进行较为顽强的抵抗,也很快便被德军所击溃瓦解。
两天内,德军大规模横渡乌克兰西南部的南布格河,击溃苏军边防部队超过20个师;
一周内,德军在苏联乌克兰境内突进300多公里,攻占了三分之一个乌克兰。第聂伯河以西、基辅以南的乌克兰西南全部都被德军攻占,苏军被消灭和击溃的部队超过50个师。德军闪电般地一路攻克了敖德萨、尼古拉耶夫、赫尔松、克里沃伊罗格、文尼察、日托米尔、利沃夫等乌克兰南部和西部的数十个大型城市。德军的“北方”“南方”两大战略集群犹如两个巨大的钳子般左右包抄向乌克兰的首府、被誉为“俄罗斯众城之母”的基辅,同时德军派出一支部队南下攻入了克里木半岛。
两个星期内,乌克兰境内的苏军基本全面溃败,损失100多个师,死伤和被俘失踪的总人数超过100万。苏军此时只控制着乌克兰的首府基辅以及乌克兰东部和东北部的哈尔科夫、卢甘斯克等为数不多的十几个城市。这几个城市处于乌克兰和俄罗斯交界处,构成了苏军抵抗德军攻入俄罗斯本土的防线。德军越过这道防线,不但意味着乌克兰全境被德军攻陷,还意味着俄罗斯本土将暴露在德军的兵锋前。
1940年1月20日,山河变色的基辅会战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