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老先生厉声道:“东瀛倭寇犯上作乱,竟敢侵我天朝上国!老夫身为皇上的御前侍卫,岂能不上战场杀敌?昔日廉颇八十岁还能披挂上阵,老夫今年不过七十二岁罢了!”
“带...带刀侍卫?”商震张大嘴。
“哼!”何老先生正色凛然地指着他身上的官服,又命家人抬过来一块竖匾,上面是“禦前侍衛府”五个大字,“我家高祖何公礼乃穆宗先皇钦点的御前正六品蓝翎侍卫!传至今日,已达五代!先人在上,老夫岂能给先祖抹黑?”
商震又感到好笑又肃然起敬,好说歹说才把这位何老先生给送走。但第二天,商震就获悉这位何老先生带着他的三个儿子、五个孙子一起自己跑到了战场上,参加了守军与日军在城南郊区的一场的肉搏混战。何老先生手持同治皇帝当年赐给他高祖父的侍卫挎刀,犹如黄忠再世般冲入日军人群,没杀得了一个日军,就被日军的机枪子弹打死,壮烈无比,他的子孙也有四人死于乱战。商震命人厚葬了那位精神上还活在过去,但却忠烈爱国的何老先生。
12月12日,东北军新的援军开赴战场,是来自河北省卫立煌部的中央军第5军第4师、第10师,以及来自山东省张治中部的鲁军第12军第20师、第14军第21师和第74师,总计5个师、6万兵力。卫立煌和张治中都是真心来帮助张学良的,两人在各自管辖的省份里只留下一个师防守,其余部队都抽调而来,奔赴东北战场,卫立煌和张治中还亲自披挂上阵,指挥部队作战。经过天津时,东北军驻天津部队指挥官王树常代表张学良热忱地欢迎和感谢卫张二人,并从自己的部队里调拨了大批的武器弹药给卫张二部。参战后,卫张二部首先就帮助张学良解决了一个麻烦。从营口战场上临阵脱逃的第33师试图入关,结果被卫立煌和张治中堵截在了山海关。根据张学良的命令,卫立煌和张治中逮捕了第33师师长刘郁芬和副师长孙魁元并就地枪决,该师二十多名中级军官全部撤职查办,该师暂时交给卫立煌指挥。
卫张二人带着6个师、6.5万兵力,出关后按照张学良的请求,开赴大石桥战场,协助晋绥军孙楚部第70师对日军第3、第7、第14师团展开反击。这股新生力量的到来,重新稳住了东北军在辽东半岛左翼的局势,大石桥因此而固若金汤,同时晋绥军和中央军、鲁军还对营口、盖州发动了凶猛的反攻。
虽然大石桥转危为安,而岫岩也坚若磐石地在晋绥军的手里,但辽东半岛的铁路网确实已经被日军截断了,前线三十多万大军的后勤运输问题陡然间变得严峻无比。负责后方事务的张作相、阎锡山等人一而再地向张学良汇报,由于日机猖狂,铁路线遭到破坏的情况非常严重,辽东半岛的东西两条铁路线又都被日军截断,这使得从后方向前线运输物资的工作非常困难。眼下北方九省一市境内,各个铁路交通网和公路交通网都是飞沙走石、铁流滚滚;各条水路航道船舶如云、樯橹如林;浪花滔天、尘土蔽日,车来船去,川流不息。雄纠纠气昂昂开赴向前线的东北军官兵们豪气干云地齐声吟唱战歌,准备开赴战场与异国侵略者决一死战,荡气回肠且悲壮雄浑的战歌声震宏宇。为了能够在这场大战中扭转乾坤,张学良一口气把过去几年来积攒下的血本全部投入了这场事关存亡的大战中。一片片灰色的军队犹如百川入海般源源不断开拔向前方。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战争的重中之重就是后勤辎重问题,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此时,最亟需解决的就是后勤和运输问题,弹药、被服、医药、燃油、粮食...几十万大军所需要的后勤补给数量无疑是个天文数字。特别是此时,寒冬已经来临了,前线官兵非常需要御寒衣物和被服。在辽东半岛铁路线被截断的情况下,如何高效率且快速而不断地把辎重物资运往前线是个巨大的难题。张学良不得不下令,把九省一市境内的汽车和骡马统统搜罗一空,由政府和军队出资向民间购买,各个城市的公交车和居民们的私家车也被东北军征用,张学良把他的私人座车也捐给了军队。使得在后方,出门后只能以步代车或做人力车,车水马龙的繁华场景从沈阳、长春、哈尔滨、承德、太原等后方大城市里开始慢慢消失。另外,张学良还斥资从南方购买车辆马匹。由于东北军在打一场捍卫国家的战争,因此南京政府也不好不支持,南方民间十分踊跃地支持东北军,使得东北政府从南方购买到了大量的车马,并且很大部分都是南方各界民众捐献出来的,有力地充实了东北军的运输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但靠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如何保证把部队所需要的弹药粮食、医药被服等物资送往前线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关键时刻,束手无策的张学良也只能求助于广大的基层百姓了。张学良、张作相、阎锡山、刘尚清、莫德惠、翟文选、王树翰、米春霖等东北高层们纷纷亲自上阵,彻夜不息地通过广播向民众发表演讲,号召百姓们帮助军队迎战敌人:
“亲爱的人民!我是张学良。我们的这场战争已经到了最为紧要的关头,日本军队已经截断了辽东半岛的铁路运输线,前线的将士们所急需的子弹、粮食、被服、药品很难从后方运上去。亲爱的人民,在这个时候,我们前线的将士们只能依靠你们了!请你们帮助政府,把军队需要的物资送到前线。我们的士兵们只有吃饱了才能有力气和日本鬼子拼刺刀,我们的士兵们枪膛里面有子弹才能去杀敌。亲爱的人民,我代表前线的将士们向你们请求帮助。...”
张学良的九省一市共有约1.2亿人口,当他的号召请求演讲随着无线电波传遍整个中国北方后,长城以北彻底沸腾了。即便是只有2000多万人口的辽宁省,全民动员起来的能量也是非常巨大的。辽北、辽中以及毗邻辽宁省的吉林、热河等地的百姓纷纷闻风而动,从后方通往前线的铁路和公路周围眨眼间便被众志成城、群情激奋的人山人海给彻底淹没了。交通网附近的各地政府的官员们急忙下大力气组织当地热情高涨的百姓们为军队提供支前民工部队。一支支气势磅礴的支前部队犹如百川入海般汇聚了起来,铁路和公路的两侧,数以百万计的支前民工在气吞山河般的口号声中齐动手,大道小路上、丘陵山林间、原野田地里...无数的牛车、马车、驴车、帆车、人力车、独轮车...组成了漫山遍野、排山倒海的支前队伍,路上卷起的尘土遮天蔽日,闷雷般的脚步声和海啸般的车辆行驶声近乎天崩地裂。支前的百姓们在没有任何报酬的情况下自发上阵,拖家带口、扶老携幼、箪食壶浆,以助前线的军队,汇聚成了在西方社会难以想象也根本不可能出现的壮观场景。漫漫的路途中,每当有东北军的飞机呼啸着掠过人群的头顶时,民工们激动的欢呼声和鼓掌声直冲云霄。为了躲避日军飞机轰炸,所有的支前民工部队基本上都是昼伏夜行的。
虽然东北能自产汽车,但产量远不能满足此时的战争需求。在汤仲明、高国恕等大批胸怀拳拳爱国之心的专家们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之下,一批批奇特的木炭车、桐油车、酒精车也纷纷上路,以此弥补东北军运输力的不足。从东北后方通往前线的丘陵沟壑、平原野地、大江大河间,各种五花八门的军车、民车以及稀奇古怪、造型奇特的木炭车、桐油车、酒精车伴随着百姓们的人力车、牛车、马车、驴车...共同颠颠簸簸着向前线缓慢而艰难地爬行着。这支举世罕见的运输大军就像中国人不屈不饶的性格,载着沉重的辎重物资,顽强地前进着。
陆路交通已经让张学良和东北政府使尽了浑身解数,而水路交通也十分地艰巨。政府和军方的船舶根本不够,因此在政府的号召下,大批的东北渔民纷纷献出自己的渔船,并自告奋勇地使用自家的渔船和民船运送物资和军队上前线。蛛网般密布在东北境内江流溪河的水路交通线上,无数的船只如过江之鲫,桅杆如林、号声整天。
“必胜!必胜!!必胜!!!”开往前线的东北军和民工们同时高吼着这两个字。
被德国纳粹政府派到东北来负责双方合作事务的里宾特洛甫后来在向希特勒汇报东北战况时是这样说的:“中国的普通民众是一群服从性很好且极其能吃苦耐劳的人民,他们非常听从政府的号召。这场人民大动员让我震撼不已。被组织起来的中国人民所产生的能量和凝心力是不可思议的。难以想象,这些普通的中国老百姓一毛钱也不跟政府要,他们唯一的信念和唯一支持他们的动力就是运送粮食和子弹到前线,帮助自己的军队打赢战争。这种民族精神,是举世罕见的。这种坚忍不拔和宁折不屈的精神,毫无疑问是冠于全球各民族之首。没有哪个国家的人民比中国人民更加善良朴实和吃苦耐劳。连最普通的基层百姓都如此热爱和忠诚于自己的国家,这样的国家是不可战胜的。”
希特勒评论道:“这是证明中国人是优等民族的证据,也是证明我们与中国选择结盟的正确性的体现。这场战争,日本人输定了!”
除了帮助军队运送军用物资之外,无数的平民百姓还自愿自发地赶着鸡鸭猪羊往前线,或者把家里制作好的腊肉咸鱼无偿地送往前方,以充作军粮。在各个铁路网和公路网的周围,支前民工们的歌声直冲云霄:
“猪啊羊啊,送到哪里去啊?送给前线的子弟兵。拥护张少帅,齐心打败日本人。...”
张学良的北方已经彻底开足了马力,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和超负荷的功率在全力运转着,庞大的支前民工部队,极大地解决了前线几十万军队的后勤问题。铁路线虽然被截断,但东北军的物资却能靠着数以百万计的后方民众用两条腿翻山越岭地通过辽东半岛中部山区继续源源不断地送到了最前线。这是东北军在本土作战的最大的优势,那就是东北军能得到本国人民的鼎力支持。对此也深感震撼的日军被迫采取了新的战略计划。
12月12日,驻朝鲜的日军第19师团跨过鸭绿江,参加东北战争,被编入了菱刈隆大将的第3军作战序列里。兵力再次得到加强的菱刈隆大将在荒木贞夫大将和白川义则大将的批准下,随后正式发动了攻占沈阳的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