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舜共和时期,虽然还有许多原先的弊端,但有所变化。
原先的弊端,如门阀制下的大儒言事,大儒权力过大,许多人都不敢与大儒说不同的意见。农民本来有自己很强烈的保护自己利益的意愿,就是不敢表落。
现在尧舜共和时期,一些商会敢说出自己的意见,一些手工业协商也敢说出自己的意见,官僚和大儒决定一切的大权的局面有所削弱。农民不敢言,但农民的利益简单,许多人都能认识到农民的利益,农民人数最多,行农民之利益之事,也是当时的德行。
原先的社会过份的士族化或贵族化,士族的任何利益都必须尊重或放大,其他人的正当利益也不许直言,士族众党为了私利可以党争得不死不休,农民的利益不许言,大儒不可能为农民代言,有人说了也没有用。
现在,士族之间的党争受到了一点影响,出现了追求共识的力量,许多人都认识到,除了私人利益外,还有民族利益和天下公共利益。许多以前不敢言语的人也敢于说出自己的心声,商人原先不敢言,是因为商人原先没有一点保障,一切都由官员或大儒说了算,现有天下有保护财产和保护人身的天条原则,又辅之于具体的礼法条文保护,商人也说敢于直言自己的利益,同样手工业者,也敢于直言自己的利益。
这种直言虽然还是萌芽状态,封建贵族或权贵一个反攻就可以扫荡干净,问题是崇祯现在实行尧舜之道,尧舜当政下,不让封建权贵反攻倒算,而是精心培育这独立的思考,独立的言行。
天下人没有独立言行,没有个性不行,没有共性也不行。就象画家作画一样,线条画的什么位置,太左不行,太右也不行,而是应恰当,画家能画出与真物相象的图画,其他人也能处理好人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没有个性,共性也没有存在的价值,共性离不开个性。
独立意志是个性的特征,保持独立意志是当时的一种意志,意志还需要社会现实来维护,只有社会现实能够存在许多独立意志的事实存在,独立意志才能发展起来。当时门下院的选举,就是独立意志存在发展的重要方式。
门下院众人有利益之争,才有个性的发展,才能让独立意志在天下存在。虽然门下院的选举偏向于贵族和有知识文化者,但对过去那种由士族或大儒一定之言定天下的局面的就大有改观,现在代言天下之人中,许多非士族的人也加入了角逐。
天下事有个发展过程,只要是走出了士族的一家天下,许多阶层能加入积极力量的行列就是进步事业。
门下院的选举也许是过多的表示了形式的公正性,但门下院这后还有咨询局,咨询局的众活跃力量,不再是士族一家,而是有许多商会,手工业协会,职业团体与准职业团体,社会非政府组织等。
家族始终是一个社会力量,现在家族也是加入咨询局的力量,有了正常表达的场所,就没有必要再使用非正常的表达方式。过去为了争水争利,家族之间经常械斗,甚至出现大型流血事件,现在,有了咨询局内的讨论,再通过门下院的票决,家族也只好认了。
票决的结果,大部分家族都认,个别有损利益的家族不想认,也因官府认了,民不与官斗,也只好认了。
民意如水,有了正常出处,就不用去追求那非正常的发泄。
因天气好转,灾害结束,自然少不了歌功颂德,表达的方式也各有不同,有说尧舜之功的,也有说是皇帝之德的,也有人担心尧舜抢了皇帝之功,皇帝体系的许多人员则清楚,皇帝偏向于宣传尧舜,也有许多人放下了心,尧舜上皇帝的主张,是皇帝的威胁。
共和2487年是第一个正式选举尧舜之年,还在共和2486年底有些工作就开始准备了。
崇祯的意思是颜毅敏和伍鸿友正式担任一届民选尧舜。颜毅敏表示,确实不想当尧位,压力太大了,崇祯表示,不想当的人,如果当了,一定能当好,只是一届,再苦也要坚持,有些想当的人,有可能是想谋私利的人。
共和2487年的选举结果,也是颜毅敏和伍鸿友当选,也用不太完善的国人选择,证明了崇祯两年前的推荐不太离谱,今后的事还有顺利发展的可能。
黄宗羲和顾炎武在两年前,就被皇帝推荐到新分出来的江苏省,出任周召之职,由于在中书院帮皇帝做事多年,资历才能都有,也就顺利通过,当选为周召二职。
崇祯心中,顾黄是下一任尧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