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想通过振兴经济的策略来彻底解决当时灾年的问题及其它末世的社会危机。
振兴经济的一系列策略中,最开始的允许多种产业存在发展的策略就受到了许多地方无形的抵制。
说是无形的抵制,是因为表面上没有人抵制,实质中,许多地方都在执行非圣人言,不听,不行,非农业,不是正当行业,大家都是守规矩的“良人”,只做本份的事。
多种行业的产业只是原先的特区执行得较好,还有就是一些商人执行得较好。
商人执行新政策较好,是因为原先的表面政策是禁商,许多商人实质上是处于非法地位,或在官僚庇护下生存。新政策,则是在注册和交税条件下就成为合法商人,商人自然就顺应时势,成为合法商人。商人队伍需要的是扩大,现有的商人队伍远满足不了当时的所需,尤其是走山路了中小商人。
其它地方是在原特区影响下逐渐实行多种行业生产,大家是想做“良人”,“良人”也爱钱财,也需要吃的,按原先特区那种实行多种产业,就是农业也种植一些红薯、玉米、土豆之类的新品种,也能增加钱财,增加吃的食物,也就逐渐执行了多种产业政策。
执行新经济政策较好的地区还是南方或东部沿海区域,西部或北部还是不如东南部区域。
陕、豫、晋几省灾情较重,经济一时难以有起色,倒是新建立的柴达省出现了良好的经济势头。
主持柴达省事务的孙可旺,原先是跟张献忠造反的人,也许对儒教和士族推崇的所谓圣贤之言,没有普通人那么尊守,思维上也不局限于农业,或许柴达省的地盘,对农业生产没有其他省那么适合,在严峻的条件下,反而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之路。
柴达省招聘木工、铁匹等匹人,制造马车,从垅上等地购进木材,向青海等地购进马,再出售马车或柴达木盘地的盐。
柴达木盘地的盐,原先也是优质盐,量大但供应的地方少,其原因是运输困难。
朝庭成立甘肃省,做为向西的走廊省区,反复的清剿走廊边缘的土匪,也大力修建向西的大道。
柴达省的马车也适应了河西走廊的交通,促进了人员流动。柴达省的马车,也乘西进的大潮而不用愁销路,马车和人员的流动,带动了柴达木盘地的盐业的扩大,盐和马车多了,也是一批巨大财富。
柴达省有取这不尽的盐,有足够的地盘,也有许多地方可以牧马,有许多地方长有树木。需要的是生产秩序,孙可旺进入柴达省后,执行的是朝庭的秩序,但孙可旺维护的是朝庭的新礼法,而对士族的旧礼法不太熟,也不想尊守。
孙可旺的做法直接富了柴达一省,间接促进了邻省的经济,特别是对甘肃走廊的较大的贡献。柴达省造的马车虽然走向各地,最多的地方还甘肃走廊,仅甘肃走廊就拥有柴达省造出的马车的一半以上的量。
交通的便利,加速了对甘肃走廊剩余土匪的打击,也加强了甘肃各地的联系。原先甘肃各地因交通不便,商品交换极少,当地农民的生产只能自产自销,原先,匪患也很多,商人来往极少。
现在大军时常经过,反复清剿土匪,马车又多,加速了各地的交往,自然也就商人也多了,过往的军队和人员,可能购走当城农民的产物,也带来了其它所需。
按照崇祯的构思,将全国分为多个主产区,分为农业主产区,渔业主产区,牧业主产区,多种产业兼顾区域等。手工业和商业则任何地区都应拥有,手工业倒是以交通方便的地点生产为宜,商业则必须到达大明朝庭治下的所有区域。
原先大明区域加上一些适合种植的区域,是农业为主的区域。黑龙江的三江平原和嫩江平原,燕北、朔方等地的堡垒交通链条线的区域,都可以进行农业生产,交趾,南安,朝鲜等地也是农业为主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