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河省的战局基本上稳定,暂时没有大的战争,天下也还算可以,没有早几年的那种危机感,崇祯还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国内治理。
国内治理,说简单,也不简单。历史上有种观念,就是认为治理国家,就是掌握权力,控制权力,使用权力。有人只是为了掌握权力,听别人汇报而后表态,其表态的正确性难以保证,别人汇报的内容的真假也难料,有的人甚至是按别人行贿的情况而表态。
崇祯就是要让天下的官吏和人员都明白,设置一个位置,就必有其位置的作用,所有人都必须履行其职责,甚至有一批人还要为天下安全着想,对天下安全有影响的事必须引起重视并优先处理。
崇祯就是一边治理,一边组织力量制定条文,确定每个职位的职权,或职权范围,对违规者进行处理。还建立规则的修改程序和办事的程序,规则不完善,可以修改发展到完善。崇祯的观点就是可以存在不够完善的规则,但不可以没有规则。
近二千的历史上,形成了一个士族集团,士族有些人也会考虑天下大事,但其观念上总是认为士族是体,主要是维护士族的利益。
任何统治者,必须让被统治者能活下去,被统治者能安心的生产,才是天下生存的基础,这也是天下人“宁做太平狗,不做乱世人”观念的体现。
有人会说,乱世是政府没有能力维持治安的太平,政府的军事力量太差。即使有能力维持政权的存在,军事力量太差也不行,象南宋样有能力维持暂时存在而被外族灭了。
军事力量不行,是因为经济力量不行,宋朝就是因为后来的经济力量被众多的士族分走后,经济力量大减而不能象宋朝初期样,养那么多兵,而不能与北方强族一战。
中国是农业国,中国的生产以农业为主,农业是中国古代的主要生产行业,农业技术也是中国人掌握的主要生产技术,农业经济构成中国的主要经济来源。
经济问题又成了农业问题,追求一个长期的农业生产环境是中国治理的基础,可惜就个基础也不能真正拥有,过一段时期,就会被士族权贵所破坏,从而,这个基础造成了中国社会的治乱之周期循环。
军事,经济,政策,社会问题等一系列问题也是一个循环,环环相扣,每个问题都牵涉其它问题,哲人之思也可从任何问题入手。
现在军事问题还是一个重要问题,但局势相对缓和了,经济问题倒成为更重要的问题。哲人之思也从经济问题入手,再牵引出其它问题,最后又回到经济问题,就这样一个又一个循环的分析下去,分析清楚了问题,才能真正的治理好天下。
经济问题,应重视农业,毕竟农业是中国的传统产业,但不唯农业,而是允许一切能生财,能糊口的行业存在。
用句俗话说,就是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上。农业受天气的影响大,如现在的明末时期的天灾,其它行业中,有许多受天气影响较小的行业,多种行业相互调济,互相扶助,共同构成经济的发展。
在后世,特别是西方文明中的那个蓝色文明的观念在中国占据主导地位后,各种行业都合法存在,已成定论。
在明末时期,也必须实行多种行业并存,才是走出危机的重要措施。中国社会本身需要各种行业都存在的局面,也向天下人提出了多种行业并存的要求。
中国只是受到儒教的文化封锁,顽固认为只有农业才是立世之本,其它都是末,儒家一切思维也是建立在农业社会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