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容许王者后代的错误,就不会出现王者后代的大错,这样就可能避免偏差出现,或可以增加文化的容错纠错能力。
“文化的偏差是一点一点走走向偏差的,防止一点一点,那一点一点就不可能聚集为大点。”
颜毅敏:“那商秧变法是秦统一天下的基础,为什么又是秦亡国的基础?”
崇祯:“商秧时的秦国只有关中平原为主的四郡,统一天下后,已经四十郡地,国土面积大变样,情况也大变,而法律的内容没有变。原先的商秧之法需要发展成为大秦国之法,可是就是没有法律的修改。
“秦国原先在商秧之法下,走向强盛,秦国也就视法律为圣物,崇敬法,崇敬法是应该认真执法,而不是不变动修改法或不发展完善法,更为过份的是认为法的作用大,还增加了一些偏向严厉的法。其实法也要适中,不可过份。”
颜毅敏:“好的法律对明确天下规则,分清天下事务有重大作用,不适合的法,或过重的法则可能起反作用,即限制天下人的生活,也会导致亡天下。法律就是要与当时社会特征相适应,宽松度适中,有发展和完善机制。”
崇祯:“法是服务于人的生活,而不是单纯限制人的生活,就象人走的路,两边的护栏可建,路中的栏路障碍则不可建,建了也必须清除。”
颜毅敏:“秦法还有一个大漏洞,就是秦君不在法律限制之内或秦国君主之言论就是法,个人能改变整个法。”
崇祯:“希望大明现在的法不要出现这样的漏洞。
“文化发展虽然不能有太多的限制,也必须对主流文化明确发展方向。要有人能发现必须要的发展方向,并为创建发展必须要的发展方向的内容而努力。
“秦汉之时,就是没有人明确天下国家存在的正常状态,而认为君主怎样行为也是合理,即没有君主能自己纠正当时的错误,也没有能臣能发现当时的错误。象这样的社会大错,就是不被人发现。导致这些错误的最初原因又是国人失去了最后的权力,君主失去了必须尊重国人的必要。”
颜毅敏:“一彻都被秦始皇用武力所征服了。”
崇祯:“统一战争是当时的趋势,有人发展到最高成就也是无可避免的,问题是秦始皇想万世不绝,但不知识怎样才能做到万世不绝。”
颜毅敏:“也就是说,秦始皇统一天下是功,治国不当是过。”
崇祯:“汉武帝后的儒家一派或所谓的儒家治天下也有很大的缺限。
“现在的大明就是要总结历史经验,明确君、臣、民的权力和职责,君有为君之道,臣有为臣之道,民有不人之道。要把这些礼法原则变成众人的习惯行为,融进文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