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是什么?
天下发展到周朝时,形成了百道发展之势,对于国家是什么也有多种回答。当时主要的回答是:国家是带领部落中的众人或国人生存发展的集体,国家是王者统治天下人的方式,国家是王的天下,国家是为了王族生活得更好,国家是王与王接纳的社会集团的生活乐园。
周秦汉之时,众人对国家是什么的回答将决定众人的观念,特别是大臣,拥有不同国家观念的大臣群体将形成不同的集团,王拥有那种观念,那种观念的大臣群体就得势或获得发展。得势的大臣群体的观念又主导天下人的观念。
在夏国(夏朝)以前,带领部落众人或国人生存的观念占主导地位,王也需要国人的拥护爱戴。
到周朝之时,视九州天下的人为王的臣民,产生了如何治理九州之内各地的问题。周朝中期,特别是东周开始之后,各诸侯国的存国保国是主要问题。存国即需要国君的存在,也需国力,国君是王族有人担当国君,国人是国内的人力和物力强大。
到战国末期,重视君主的谋略之派别的观点占据了主导地位,甚至掩盖了主张国力强大中的壮大人力和物力的观念,认为只是谋略适合,一切都能造就,策动君主的谋略最易建效。
秦汉之季,大臣中各种观点的人都有,认为国家是天下万民的国之观点到国家只是君主一个人的之观点的一系观念存在于大臣之中,大臣也因观念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松散集团。认为国家是天下人生存观念的人在为天下人的生存而努力,为君主效忠者在为君主效忠。
为天下万民者,也效忠君主,但其效忠是有条件的效忠,是在君主也为天下人的基础上的效忠。
效忠派中,又有多个派别,其中就有无条件效忠君主的派别。无条件效忠派别,满足君主的要求为最高原则,其它的一切都可忽视。
无条件效忠君主的派别后来又分化出两个大派别,一个是单纯为了满足君主个人的欲望,另一个是以取悦君主而获得自己家或家族的利益。获利派通过获得官位而取得经济利益,又通过经济利益获得官,即掌握取悦君主的谋略,也掌握自己获得官位和利益的谋略。最后获利派形成门阀或士族集团,形成了与皇帝共同拥有天下的局势。
秦汉之季,虽然史料上记录不多,但却是真正的文化转型时期,当时的各种观念进入最后角逐时期。当时的董仲舒,提出自己的主张,本应是和各个学者一样,很正常之事,问题是董仲舒的主张被皇帝采用了,也被当时的朝流利用,成为各门阀士族获利的工具。
以董仲舒和汉武帝时期为界,前期的文化是确保国人生存为主的,以发展人力,发展物力的发展文化,转化为后期的以确保皇帝与士族集团为主的,可以忽视国人生存,忽视生产技术的保守文化时期。
现在的大明就是要吸取历史经验教训,把中华文化重新转化为重视国人的生存,重视发展的具有勃勃生机的文化,把单纯为官府、为士族、为贵族服务的贵族文化转化为全民的文化。
全民文化首先回答的是国家的观念,国家是天下万民的国家,是民族的国家,是一种道,而不是皇帝一个人的国家,也不是一个家族的国家。
民族的国家,就是要重视天下万民的生存发展。
国家是一种道,就是说国家是一种发展之方法或道路。我们接受天道就是人道的观念,就是在人间能够存在发展的,符全天道原则的道,也是天道与人道的交集,是百道中超越王道的天道,是我们的时代能追求的最科学之道。
创立新礼法,确立国家之大法,让更多的人明确国家是什么,让众多大臣和国人的不同的理解,逐渐归入或认识到国家依靠国人,坚持发展的意识中来。礼是立足现存的规则,法是展望下一步的原则,道就是立足现在走向下一步和未来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