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要看汉武帝之后的儒家是什么样的儒家。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的天下思想,表面上是一些儒士宣杨的儒家思想,实际是汉政府采用的部分文人,按汉政府当时的要求制定的新的思想规范,要求天下都尊守执行。其内容不断凝固,最后发展成为不变的教条,走入了宗教的形式,形成了儒教。
“之所以称其为儒教,是因为其仍然称是儒家思想,仍然尊孔子为圣,其内容却与儒家思想有很大的差别,孔子虽然也尊为圣,但儒教的孔子只是后人任意装饰的偶像,而历史上的孔子是个人,儒教把孔子由人变成了神。
“当时汉武帝为了打匈奴,在军队和政府机构统一思想,也许有必要。社会是一个包罗万象的万象总和,想把万象简化为单一景象,最后的结果就会衍化成限制社会和破坏社会,被社会所惩罚。
“比较一下独尊儒术前的儒思想与后来的儒教,儒家是一种思想,一种可能向各种方向发展的思想,东周时期就出现了八大派别,以后将向更广阔的天地发展。儒教只是一种意志,一种教条。在汉朝时,为争正统而废弃了古文六经,奉今文六经为经典,以后更是唯绝对的教条是从,不许发展变化。
“儒家学术能启发思想,传播文化,儒教将禁锢思想,限制思维。
“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派别,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织成部分,是思想家和学者的儒家,儒教是官方的意志,是贵族的宗教,是一批拥有一点文化的贵族垄断政府官位的方式。
“后来的儒教排弃了儒家思想的大部分内容,又吸收了部分其它思想的内容,由当时的人发挥而成。儒教的出现是中国文化的大浩劫。
“儒家思想是一种思想,也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内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即罢黜了百家,也罢黜了儒家,或用片面的儒家教条,代替整个儒家思想。儒家是中华文化中的内容,整个中华文化因罢黜百家而损失,中华文化的损失无可避免的要波及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和中华文化具有一损俱损的关联。
“本来政府部门的主导思想和政策应因时局变化或人员变化而变,但在儒教教条的凝固下,二千年都没有多大的变化,更为过份的对民间也禁锢得死水一潭。这就象想抓一把沙子的人,适当的用力还能抓一把沙,想拚命抓紧,反而沙子会从指缝间漏掉许多。儒教想抓紧天下人,反而会失掉天下人,最后只抓到一个凝固的死局。
“儒教对天下人进行文化封锁,罢黜百家后,再也见不‘硕鼠’,‘君子好逑’(《诗·周南·关雎》)之类的诗赋了,就是汉时期,还记录了桌文君的事。卓文君的事,被儒教文人批判了二千年,到现在的泰州学派才有几人说了几句符合人的本心之话。”
伍鸿友:“也就是说,战时需要集中力量战胜敌人,平时建设时期,需要宽松的环境,让思想文化滋生更多的有发展前景的内容,希望那种更多的新文化思想中,有社会需要而缺少的内容,能为解决社会中的问题起到重大作用,如果不能区分战时与平时,就会出现严重后果。”
崇祯:“我们的生活需要一种社会条件,社会较好,我们生存得较易。社会要想较好,则需要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社会是一个有许多内容的体系,文化内容是社会中的重要一环,如果文化思想被抑制就等于社会发展中的一环被抑制了,社会发展不能掉链子,抑制的思想文化的发展,就等于抑制了社会的发展。社会发展的抑制,就有可能步入古埃及,古希腊的后尘,走向灭亡。
“西汉中期到现在的大明,社会过去了二千年,在儒教的束缚下,社会几乎停滞了发展,以致奴尔哈赤,在李承梁处学到一点军事知识,加以发挥就能训练出克制大明的军事力量,许多基础知识,西方的发展反而超过了我们中华。
“我们现在就是要走出这停滞发展之局势,进入象东周一样的发展之势。现在无论在军事上,还是基础知识和系统科学上,都要加速发展,结合大明还能保持的领先的内容,迅速形成全面领先的局势,重新夺回中国之发展之局势或‘中国’的地位。
“如果完全失掉了‘中国’之局势,再想重新夺回‘中国’局势就难上加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