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运动指导小组的讨论在深入。
顾炎武:“东周时期,有许多国,就有许多选择,许多道路都有人支持,许多思想学说也有人容许,后世只有一个皇帝,皇帝走什么道就是什么道,没有选择,皇帝容许什么思想,什么思想才能生存。”
崇祯:“炎武说的也有道理。思想的存在与皇帝有关,与社会思想关系更密切的是主流文化者对思想的态度,政权机构选择一些对文化什么样态度的群体管理社会思想,对社会思想影响很大。
“其实也是选择问题,皇帝选择了一种道路或一种思想,也许无可指责,但对其它思想怎样对待,允许其它思想存在还是不允许其它思想存在,则是选择问题。”
伍鸿友:“陛下的意思是,汉武帝之前的汉朝,实行黄老政策,允许其它思想存在的做法是对的,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做法不对。就象我们中华选择武力与社会发展同时进行比周边国只重武力,不顾社会发展的选择较好一点样。”
崇祯:“其实汉武帝最初的选择,也没有错,汉当时是危难时期,国家需要集中力量打匈奴。集中国力需要相当一部分人付出牺牲,是国家紧急时期采用的临时措施,是特异状态。问题是当时人和后来人都没有认清当时那种状态是特异状态,而把它当做常态,一存在就二千年。
黄宗羲:“问题是打匈奴打了很久阿!”
崇祯:“汉武帝时打匈奴,主要进行了三次大战,三次大战后,匈奴无力南侵,就应该结束战争时期,重回战争准备时期和建设时期,甚至三次大战的中间也可定义为战争准备时期或建设时期。”
颜毅敏:“就象古罗马样,危急时期,授权一人独载,紧急处理事务,事件过后,又恢复到平常时期。”
崇祯:“可以这样理解。”
颜毅敏:“看来还是要完善我们的法制,许多大事都应有规则,古罗马授权某人行独载权也规定了时间,我们中华总是由皇帝一人说了算。”
伍鸿友:“文化习惯也重要,我们的许多大臣也没有想到提醒皇帝,紧急状态与平常状态的区别,或战争时期与建设时期的区域。我们的文化中对这些没有认识,谋臣都想不到。”
顾炎武:“也许能想到的人当不了谋臣。”
崇祯:“皇帝和谋臣考虑不到是一个问题,天下儒士推波助浪也是很大的因素。独尊儒术时,儒士认为是自己的春天到了,大力推动当时的政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给了一部分士人以好处,得到了其想得到的‘仕’。士人得仕也有原则的,孔子当年就不随便出仕,是为了自己追求的原则而出仕。士人出仕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当时的士人就是把出仕当做了目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如果对部分士人有利的话,很难说对整个士人有利,对儒家思想是否有利则应认真分折。”
颜毅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还会对儒家思想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