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泥国,是婆罗州岛上一小国。其国名“渤泥”就是“生活在和平之邦的海上贸易者”的意思,也基本上表达了其国民的愿意。
渤泥国先臣属于麻喏巴歇(统治婆罗州的一大国),后从属于马六甲王国,最后不得不单独建国。别国的统治不但没有给渤泥国人带来文明与和平,反而是无净的麻烦甚至是灾难。
渤泥国单独建国后,需要面临各方面的国家,也就是那些时常想侵占国土或并吞自己国家的国家。
渤泥国十世纪就与中原大国有联系,郑和下西洋之后,与中原大国的联系加强了。
郑和下西洋时,渤泥国人在开始时以为又一个想侵占国土的国家来了,后来消去误会,渤泥巴国非常友好的对待大明。
渤泥国王了解大明后,知道大明不是周边那些小国样,自己都朝不保夕,还总是忘不了侵犯别人。大明完全有能力并吞自己的国家,而对自己的国家不侵犯,是渤泥国王对大明友好的基础。
后来渤泥国王麻那惹加那乃带队访问大明,为成祖时期大明的文明所折服,国家就是要建成大明这样。渤泥国其后始终与大明保持联系。
十六世纪末期,小冰河期的天气也影响到了渤泥国,渤泥国的生产也出现不景之气,并引发了王室中的矛盾。
渤泥国当时主流是***教,但原先的佛教也还没有绝迹,王室也还有人信佛。
自然灾害引发了因两教的观念不同而起的争端,本来是自然现象因无法解释而责怪到信仰的不同,最后导致内战,一些野心家或有野心的王族偏远旁系也乘机介入做乱。
几十年的内乱,国王也换了多人,王族成员损失多人,终究没有一个国王令全体国民和王族信服,最后一个善良的有点信佛的老好人当上了国王。
老好人国王个人做人比较好,修行也在行,处理政事则有待于完善,在王位上总是和稀泥,想维护国内和平,但总是解决不了问题,争斗依然在继续。
后来发展到王族因争斗和内战导致王族的血脉都要断了,在此危机之季,好人国王终于向大明发出了信号,求大明相帮,恢复国内和平。
最先收到求救信物的是袁崇换的家里人,后来求救信转到了杨普手中。
在此想到袁崇换一个文人出身的人,也敢带甲上阵冲杀,做战时神气十足,可能是幼年时就有一异人教授武功的经历。那异人也许就可能是渤泥国的人或居住在渤泥国。也想到另一是时空的金庸先生为什么在《碧血剑》中出现一个袁崇涣的儿子袁承志,后来到渤泥国居住,也许真有其原形素材或有其事实存在。
杨普收到求救信物后果断的出兵平乱。杨普是崇祯的近臣,崇祯曾经说过,在南洋有数不清的华人,不求所有的华人的地方都归大明,但大明需要一个基地表示存在。
华人在南洋,最主要的原因是元朝时为了逃避蒙古人的屠杀而逃到南洋的,或者说,南洋的华人大部分人员是因为逃避蒙古人而来的。
南宋不能守国而导致大逃亡,是中华人的责任。问题是华人逃南洋后,只是暂时活下去,而不能很好的活下去,因为出现了多次争对华人的屠杀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