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弘在讲到中国历史时也超出了一点儒家史的范围。“中国真正有一城一地的争夺是东周时期的春秋战国。为什么西周前虽然有战争却没有一城一地的争夺,因为西周以前还不够发达,战争观念是主要争对的是人口,而不是土地。当时大地还比较荒芜,中国的城镇建设也比较落后,虽然殷商时出现了简易的城,但城并不是到处都有,也还没有发展到一城能镇守一片区域的习惯,那时的中国,都是以血族为关系联系成为一个整体,是脱胎于部落国而拥有较多的部落国的痕迹。以前都是大一点的建筑或居住群,以前的战争是在人口密集处的人力之战。那时的战争主要是争对人的战争,战争与土地无关。
东周之所以有一城一地的争夺,是因为生产已发展到家庭生产的时期,家庭生产就是以一个家庭为一单位进行生产。对于家庭生产,现在大家都习以为常,但东周时期则争议很大。大家也知道,东周之前是西周,西周是实行井田制,井田制初期给西周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发展。一个井田制生产单位就是一个氏族,一氏族占用一井田制生产。到了西周后期,由于人口增加了太多,原先的井田制生产怎样丰收也不足众人的粮食,于是有人在井田之外开垦新田进行生产,而井田制的原则是不许私自开垦私田生产,因为当时没有交公粮的形式存在,井田制是公田的收成归公,私田的收成归私人生活用。后来才发明的征公粮的形式,后来承认了私田合法才向私田征粮。在先前,不承认私田合法,也不存在向私田征收粮食的问题。西周晚期或东周初期,人多了,粮食不够吃,必须要有私粮食的补充,于是有人偷偷开垦私田,开明点的下级贵族也帮助隐瞒私田生产,虽然累累禁止私田,在背地里却累累开垦,对井田制的争议一直延续到整个春秋时代,到战国前期才普遍的公开承认私田合法并向私田征粮,并将井田制废止。
在井田制之前又是什么生产形式?那就是氏族集体生产,那是夏商两代的生产形式。为什么要采取氏族集体生产,一是因为原先是氏族集体生产的习惯,另一是原因是由于观念问题。
夏国人最先进行农业生产,夏国在之前是小规模的种植加采集。农业与种植业有什么区别?农业是种植业发展成熟达到一定水平后的产业,种植业是比较原始的产业。比方说,象现在的蒙古人和后金人,也种植,其种植的方法基本上就是挖个坑,布下种子就了事,到时就收成,收多收少就听天由命,汉人的农业则需要松土、施肥、除草、浇水、以及管理,同时还要注意作物密度、时节等综合因素。所以现在的蒙古人、后金人的产业是种植业,汉人的产业是农业。
采集需要氏族集体去抢,自己种殖的作物也需要抢,怕别人发现后先抢。夏人的大规农业却是隐藏不住,必须氏族集体驱赶野兽,集体开垦种殖,更重要的依靠集体的力量驱赶别人的抢收。因为夏国人在农业的初期,天下观念是谁发现谁抢收,置于是谁种的别人不承认,夏国人只得靠自己的人多国力大才能守住自己的庄稼。这一说明夏国人开辟农业生产之艰难。
这里所说的国,东周以后的国和现在的国差不多,都是建立的家庭之上的国,或者叫做国家,但先前的国则不同,先前的国也有另一个称呼叫部落,西人也叫部落,只是统管人,对地的统管不严密。正由于那时对地的观念不强,周人在灭商前,打了天下三之二的地方,商人也不认为是对商人的挑衅。
西周初期受封之国有一千多个,夏禹的涂山大会执玉帛者有一万多个,玉帛就是一国的旗帜,执玉帛一万多个就表示当时至少有万多个国,商汤为王初期的国则可能在夏初的一万多个与周初的一千多个之间,就是几千个国。
夏国为王时周国和商国都存在。夏商两代到底真实情况是怎样,是后来儒家意会的那样,是统一王朝?还是一些部落国向世俗国发展中,各自处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夏国是最先实行农业生产和建立国家政权组织的国,夏国立国之后,由于最发达,而处于霸主地位,但众国并不是夏国的直接下属。就象齐恒公首霸中原样,齐恒公只是盟主地位,鲁、宋等国亲不是齐国的下属国。
商国灭夏也只是天下诸国混战的结果,商也面对夏国为霸主时的局势,周国灭商也不是什么下属国反判的问题,而是国力小的国对国力大的国由屈辱忍让发展到不忍受的过程。
在夏国为王之先,尧舜为帝时,夏国、商国、周国也同样存在,也就是夏族人的部落、商族人的部落、周族人的部落同时存在。相传,周国、商国及尧帝的祖先都是古帝喾的后代,帝喾的后代还一个去了北方,不在中原了,那个去了北方的后代就是东胡人的祖先,其后代中有隋唐的祖先,室韦人和蒙古人也是其分支的后代。(到底事实是怎样,朱弘也无法证明,朱弘只是故意强化天下一家的观念)
夏国人虽然不是帝喾的后代,但夏国人的祖先和帝喾的祖先都是黄帝的后代,黄帝诸部与炎帝诸部都是女娲时期众部的后代,是兄弟部落,主要居住在雍州之地,其后的发展也有的部落向四周走动而到现有的域外,域外也有部落向黄炎居住的雍州进发。
‘古帝’是上古人反击外周部落向炎黄部落原居住区进军时众部落公推的盟主,只是反击外族的军事领袖,并不是象后世的皇帝样,是管理天下的人。
现在的中国人主要由三部分组成部分,黄炎诸部向东部和九州发展,北方南下的游牧部向冀州、兖州、青州甚至徐州和扬州发展,南方北上的众部落则向扬州和荆州发展,最后融合形成我们现在的大民族。当然,北方南下的民族和南方北上的民族中也有可能有原先黄炎部落中的出直走后再次回归的部落,拥有原先炎黄部落的人或炎黄部落的血脉。”
朱弘的讲课如果在外也许成众失之的,或石破天惊,但现在只是在信王府内,并规定暂时不许向外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