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的所有人都非常吃惊。
虽然知道西藏那边是农奴制,但也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的情况。中国内陆地区地主虽然很多,但也有数目很多的小地主、自耕农、半自耕农。他们也占据很大一批的土地。
但是西藏完全不同。
所有东西都是地方政府和寺院、贵族拥有。那些农奴根本就没有什么东西,就是人都是人家农奴主的财产。
“政治是个什么?那就争取大多数,孤立少数人。看起来我们会得罪很多当地的上层贵族。但是我们争取当地最广泛,人数最多,受到那些贵族欺凌的百姓。我们给他们权利,我们给他们资产,给他们自由。我相信只要我们做好了他们的工作,只要他们支持我们新政府,一小撮的上层贵族翻不起大浪。真有人不服,我们的军队也不是摆设,手中的东西也不是烧火棍。”
“西藏如此,蒙古也如此。其实自从辛亥革命以来,想要分裂的主谋都是当地的这些上层贵族。那些愿意拥护中央的,我们也不去一棒子打死。反而要好好的拉拢他们。但是抗拒中央政策的,就不必哄着他们。这些底层的贫民,只要我们给他们足够的自由、权利、尊重,还有美好的生活。他们一定会自觉的跟着我们,这是人性。”
自古分裂势力,从来不是底层百姓。
因为对于他们而言,生存才是最重要的。皇帝是谁,对他们的影响其实并不大。因为皇位怎么变化,他们依旧是要给地主交租,依旧是那样生活。
相反闹事的,从来都是这些地方实力派。
搞定西藏、蒙古的分裂势力,也是如此。争取最广大的平民百姓支持,把他们绑在中央政策之上。那么一小撮的分裂势力,是掀不起大浪。
“可是很多贫民都是盲目的。他们很多人更相信自己身边的人。就算那些地主对他们不好,但他们有时候更愿意相信他们的话。”
李根源再次提出了问题。
张学文点点头。
因为李根源说的非常正确。很多基层百姓因为知识储备不够,眼界不够,因此只能是别人说什么就跟着行动。这是一个大问题。
因此张学文道:“解决边疆问题要快,但在具体问题的解决上却是需要细致。这就需要我们的干部要有魄力,同样要有耐心。还有想要稳定这些地方,我们也需要培养一批这些地方的干部。我们的党校应该着手培养一些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的人民党干部。让他们配合我们一起做这些地方的工作,会事半功倍。”
“我会注意这方面的情况。我们目前的确有这些民族的干部,我会进行统计,然后进行一些这方面的培训,分派到边疆地区。”
刘道一目前是组织部部长、党校校长,这是他的工作。
“现在大家都说说,看看解决西南那边的不少民族部落的问题,还有西藏、蒙古,应该派遣谁比较合适。”
“西南那边,我认为黎天才非常合适。”
张謇推荐黎天才。
“此人可以。此人在西南各民族,各部落当中都有很高的威望。”
刘公也是点点头。
黎天才,这也是辛亥革命的功勋人物。是云南人,更是一个彝族出身的将军,今年已经是五十二岁。十六岁的时候参军,跟着岑毓英参加了中法战争,战功颇大。云桂总督岑琉英亲自给他“嘉喜一等奋勇”,破格越级提拔为军官,“奏准以千总补用”。后来的战争当中,他继续立功。
等到中法战争结束,黎天才带兵驻守滇缅边界,功绩显着,升任都司衔蓝翎守备。
后来岑毓英和儿子岑春煊开始发迹,就一直带着黎天才这个自己父亲非常喜爱的大将。
岑春煊担任山西巡抚、四川总督、两广总督的时候,黎天才都是岑春煊手下的头号大将。岑春煊每到一个地方,那里的土匪就会遭殃,而领兵的都是黎天才。黎天才此人不仅在陆上剿匪,到了两广地区之后连海盗都在他的剿匪范围之内。辛亥革命的时候,他在上海,驻守吴淞口。
后来参加辛亥革命,不仅参与了光复上海,也参与了后来光复南京的战斗。后来在南京担任第一师师长,而黄兴在南京整编部队的时候,黎天才的部队也在整编当中。
因此黎天才就来到长沙,加入了张学文的部队。
因为黎天才在中法大战开始,在西南各地都驻守过。因此名气很大,是彝族将军当中目前地位最高、名气最大的。来到长沙之后,黎天才一直都在总动员部工作。
张学文入主中央之后,黎天才更是总动员部西南专员。很多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他们不少都是慕名而来,过来参加军队。
“可以。”
张学文同意。
黎天才这样有名望,而且本身又是彝族出身。目前彝族的人口还真不少,让他去做西南各民族、各部落的工作,应该是比较容易。
“西藏那边,我认为田应诏合适。想要打破西藏农奴制,需要一个有魄力的人。”
田应诏。
辛亥革命之后在西南做禁毒的工作,后来张学文入主中央,田应诏就成为了公安部副部长兼任禁毒局局长。全国的禁毒工作卓有成效,田应诏的贡献是很大的。
很多毒品生意,和不少地方实力派,和洋人都有关系。
但田应诏却是大魄力,完全不在乎那些。敢于和毒品有关系的,他都是严厉追查。这些年树敌不少,但也有很多人赞赏他魄力十足。
“西藏建省在即,田应诏非常适合担任西藏省省长。”
西藏地方大,但人口少,才一百万。可是西藏的位置重要,因此西藏也变得重要。所以中央准备西藏开省,新的省长人选还没有确定下来。
“可以考虑。”
对于田应诏当年在西南的禁毒工作,张学文是非常满意。田应诏此人不仅魄力十足,手腕也非常强。
“蒙古那边,我认为陈调元非常合适。”
刘复基推荐陈调元。
“雪暄?”
“是。蒙古那边有分裂势力,但也有亲中央的势力。我想对于蒙古可以慢慢的进行调整,先拉拢支持中央的这一批人,打击那些分裂势力。这方面陈调元很合适。”
刘复基这段时间做农村工作,和陈调元合作不少。
发现陈调元此人左右逢源、拉一个打一个的能力实在是太强。到了农村做土地工作也是,拉一派打一派,轻轻松松就把那些地方实力派的联盟给击溃。农村工作进展非常顺利。
有时候刘复基都怀疑,陈调元到底是给了什么好处。竟然有不少地主愿意自主和中央合作,让出自己的土地。一下就在某些地方打开了突破口。
反正陈调元这样的能力,让刘复基是大开眼界。也明白当年张学文为什么那么器重陈调元。
“雪暄,是不是太年轻?”
“经验已经很丰富。”
“可以提名。”
提拔陈调元,张学文当然高兴。毕竟陈调元是张学文辛亥革命时候开始的嫡系。可正是因为自己和陈调元的关系太近,张学文反而要考虑其他因素。
三十岁,陈调元才三十岁。
马上就要成为边疆大臣,不由得张学文不谨慎。因为一旦陈调元在蒙古工作卓有成效,到时候他要是回到中央,你不给他升官都不行。
那样的话陈调元的升官速度就会非常快。
“通知下去。开一个中央委员会议,确定一下这些东西。”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