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总兵,你未来在辽河套,要和底知府多配合。你觉得底知府如何?”
底蕴离开之后,盛应期和杨镇、杨锐说话。
杨镇想了想道:“卑职虽然没有和底知府共过事,但也听说过底知府的名声。底知府在辽阳几年,把辽阳发展的非常好。听闻那些来辽阳做生意的,在辽阳都是规规矩矩。这在以前是很难想象的。以前的辽阳乱的很,冲突不断,谁也不把‘大明律’放在眼里,更看重的是谁的拳头更硬。”
“其实这不算什么。辽东开省之后,这些事情肯定是要有变化的。只要是性格强硬的官员,基本上都能够做到这一点。底知府最厉害的,其实是能够在短时间之内,接纳了那么多的新迁移人口,还能让他们稳定下来。这个可不是容易的事情。不过很多人对于底知府的评价比他做过的事情还要高。很多人都说底知府此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水文、军事,包括番话是无一不晓,无一不精。是真正的全才人物。要不然眼光很高的周布政使,也不会推荐底知府去辽河套军民府。想要在辽河套立足,没有本事是不行的。”
“那真是大才。”
杨镇连连点头。
杨镇见过的文人不少。
之前对于李承勋是很佩服的,因为李承勋有非常敏锐的目光,准确判断草原的动向,判断辽东的局势。然后非常果断的选择在辽东筑城,迅速改变了辽东的局势。后来和盛应期认识,也是感叹盛应期能力真的很强。
几乎没有不懂的。
没想到盛应期对于底蕴的评价也这么高。
“是大才。不过科举成绩不好,所以起步低。好在能力出众,皇上慧眼识才,要不然底知府还不知道要蹉跎到什么时候。不说这个,杨总兵可准备好了?朝廷已经批复了我们的计划,同意我们打造一支万人精骑。且朝廷已经给我传话,说只要我们有实力,可以允许我们组建五千人的火器部队。”
“盛总制,都司那边已经发出了征兵通知。我们准备在沈阳、辽阳、锦州三个地方设立征兵点。准备两个月之内完成万人的招募。”
坐在旁边的辽东副总兵杨锐开口。
打造一支部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好在辽东和其他地方不一样。其他很多地方,如果不在卫所征兵,只是面向民户征兵,其实是比较困难的。但辽东这边本来就是卫所遍地,就算是进行卫所改革,但基础雄厚。辽东可是有二十五个卫所,正常编制有十六万人左右。就算卫所崩溃,朝廷统计目前辽东卫所真正在编制的只有大约五万人,导致好的兵源稀缺。但辽东卫所咬咬牙,还是能够凑出一万人的。
还有目前来辽东的那些人,流民、贱民居多。
对于经历过最底层生活的他们来说,当兵吃粮不是不能接受的,相反是一个很好的出路。所以杨锐很有信心,两个月之内肯定能够招满一万人。
“战马呢?”
“我已经开始派人在各个马市和草原商人接触。马上就要迎来大冬天,草原部落都需要囤积大量的粮食。正好朝廷拨给我们不少粮食,可以用于换马。卑职在入冬之前,一定会换回五千匹以上的战马。”
杨镇回答。
辽东要打造万人精骑,朝廷是支持的。
但就如盛应期说的那样,朝廷的钱也是有限的。目前对于朝廷来说,宣府、大同、榆林才是最重要的地方。为了能够一次性打残鞑靼右翼,宣府、大同、榆林需要大力支持。所以朝廷大部分的资源,都是倾斜到这里。
能够支持辽东的是有限的。
毕竟现在的辽东比较安稳。
不过虽然无法给最大的支持,但朝廷依旧是给与了辽东很大的支持。特别是朱厚熜,最近两年对地方镇守太监抄家,内库多了一些钱。所以很是大方的支援了辽东三十万的巨款。
至于户部,虽然这两年收入增加,但花钱的地方多,因此拨款十万。
这也就是这几年朝廷好过一点。
要不然朝廷哪里能够拨款这么多钱。以前杨一清总制陕西三镇的时候,天天跟朝廷哭穷,一年下来能够拿到三十万的拨款,都要痛哭流涕的感谢朝廷慷慨。而且户部除了拨款十万两银子之外,还给部队拨了大量的粮食。这几年朝廷田赋一直在提高,手中的粮食也迅猛增加。
因此在拨粮食方面,还是很大方的。
在辽东这个地方,除了那些做生意的人,其实银子的需求不大。在这里真正的硬通货是粮食。如果是夏天还不算什么,但到了冬天的时候,草原部落生存非常艰难。在草原到了冬天饿死人是非常平常的事情。特别是那些中小部落,一到冬天就是过鬼门关,甚至很多部落在冬天会灭种。为什么这段时间投奔朝廷的部落开始增加,就是因为和草原相比,辽东简直是人间天堂。所以每次到了冬天,粮食就是草原最宝贵的资源。草原商人在冬天下雪之前,都是会大量的购买粮食。
杨镇就是准备利用这个机会,从草原商人哪里换取战马。
毕竟是军队。
比民间商人有优势。
军队出马要购买战马,除了背景很硬的商人之外,其他商人谁敢插手。毕竟辽东开省没几年,辽东这些卫所在辽东实力还是很强的。
“除了跟草原商人换取马匹,别忘了从其他商人那里也购买需要的战马。我会派人打招呼,目前辽东马市的马匹不要卖给别人,我们这边全都要了。冬天之前,最少要购买八千匹左右。”
“卑职明白。”
战马很贵。
一匹好马,在关内几乎是三十两银子。当然辽东这边因为直接跟草原部落换取马匹,所以便宜不少。但是一些好马也需要十两到十五两左右。不少贩马的,都是从辽东购马,然后卖到关内。
现在盛应期准备截留这些贩马的,不让辽东的马流出辽东。
万人精骑,需要的战马可不仅仅是一万匹。最少需要一万五千匹,想要打造更强大的骑兵,那么两万匹马也不算多。反正就是多多益善。
“等征兵结束,那就是冬天了。虽然冬天不好训练骑兵,但该有的训练还是不能少的。军队的纪律,简单的战斗训练,是绝对不能放松的。只有这样,明年开春之后,才能够正式训练。”
“是。”
盛应期对于这支部队是寄予厚望。
只要朵颜三卫主力不出,那么一万精骑可以横扫朵颜三卫下面的那些中小部落。甚至等训练好了,就是朵颜三卫主力来了,也不见得打不过。
解决朵颜三卫,把大明朝的边疆往前推千里,是盛应期的梦想。
所以盛应期丝毫不敢大意。
…………
盛应期的要求,就如盛应期考虑的那样,朱厚熜基本上没有反对。
都是批准。
辽东以前是不毛之地,但朱厚熜登基之后,对于辽东是越来越重视。派遣熊浃担任辽东按察使之后,朱厚熜是接连批准辽东的人事问题。
底蕴从辽阳知府迁为辽河套军民府知府,聂豹迁为沈阳军民府知府,两个人都是从正四品升为从三品。锦州知府张璧迁为辽东布政使司左参政,负责辽东水利、驿传,也是正四品升为从三品。
然后是盖州直隶州知州何鳌迁为辽阳知府,金州直隶州知州张经迁为抚顺知府,都是从正五品迁为正四品。
辽东开省之后,这些人都非常辛苦。
他们去辽东的时候辽东是真正的贫瘠之地,但经过他们几年的努力,现在的辽东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对于这些辛苦在辽东做官的官员,朝廷本就该有奖赏。更不用说他们在各自的位置上做的还是很不错的。之后朱厚熜继续给辽东派遣政绩出色的官员。
任命巡按四川的范永銮为锦州知府。
辽西走廊,依旧是辽东非常重要的地方。而且还要成为辽河套的大后方之一。所以朱厚熜派出了政绩很是出色的范永銮担任锦州知府,扼守辽西走廊。
本来是把盖州直隶州和金州直隶州升为府,但目前阶段朝廷缺乏正四品以上的官员,因此暂时停止升为府。任命丁汝夔为金州直隶州知州,张翀为盖州直隶州知州。
何鳌之后,又一个大礼仪之争当中反对皇帝的臣子重新有了机会。
那就是张翀。
何鳌、张翀,都是因为大礼仪之争被朱厚熜打发到南京的。不过过了几年时间,朝廷很多大臣都已经开始忘记大礼仪之争。连当年大礼仪之争时候的政治盟友,现在都分道扬镳了,谁还记得大礼仪之争。朱厚熜也不在意当年反对自己的那些官员。
虽然张翀担任盖州直隶州知州,绝对不是升官。因为张翀早在去南京之前,就是六科当中的礼科都给事中,去地方担任直隶州知州都是贬官的。更何况已经过了好几年时间,可以说是蹉跎了好几年时间。
但这个信号是很明确的。
这几年在南京无所事事,但现在开始给他具体的工作。
都是有能力的官员。
“你想让桂萼去辽东?”
“是。”
姚镆点头。
朝廷要在辽东成立税务司,姚镆选择的辽东税务司司长是桂萼。姚镆道:“辽东虽然没有其他省份那样事情复杂,但新问题也多。特别是辽东开了马市,发展航运之后,辽东商业发展很快。蒙古商人、女真商人、朝鲜商人、倭国商人,加上关内的商人,可以说辽东目前也算是商贾云集。现在的情况不仅仅是辽东如此,那些开海的沿海地区都是如此。各国商人汇集,不仅这些海商暴富,而且因为这些海商,沿海很多港口也开始发展迅猛。还有很多出海物品的生产地方,也开始出现实力强大的商人。对于这些商人如何收税,臣也一直在琢磨。朝廷以前制定的商税,和现在复杂的情况,完全是格格不入。可是臣想过的那些收税方法,需要一个地方试验一下。臣认为辽东具备这个条件,可以在辽东进行商税改革。”
“所以你选择了桂萼?”
“是。桂萼在户部那段时间,对于全国税收有很深的了解。让他去实施商税是比较合适的。”
姚镆点头。
姚镆成立税务总司之后,一直在研究大明朝目前的税收情况。大明朝开国到现在变化很多,经济形势也出现了变化。所以税收模式也要相应的出现变化。
变化最多的就是商税。
大明朝成立之后,实施的是重农抑商的政策,贸易也是采取朝贡贸易,实施了一百多年时间。但自从朱厚熜开海之后,虽然现在时间还短,但迅速的形成一批海商集团。
参与海贸的商人迅速增加。
到现在从朝廷拿到出海凭证的商人人数已经超过了4300多人。这个和刚刚开海的时候,预计的多了七八倍。而且这个人数还在持续增加。
可以看出这几年海贸的兴盛。
这些人手中的钱开始增多,但朝廷目前的税收制度太落后。
便宜了他们。
姚镆可以感受到,那些海商集团大量的漏税,这是姚镆不能同意的。现在的大明朝,还不像是几十年后的万历朝。到了万历朝的时候,江南富商已经是触及到官场,形成了官商集团。大量的商人家族子弟考科举,进入官场之后,靠着他们身后家族雄厚的资金,在官场上步步高升。等到他们在官场上有了一定地位之后,他们在朝廷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开始直接影响朝廷政策。但现在的大明朝不一样。
虽然有这个趋势,但并没有形成官商集团。就算是有,那也是实力弱小。
朝廷还能够控制得住。
姚镆要做的就是从这些暴富的商人手中收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