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镆把改革的方向放在了辽东。
“除了这个之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目前‘一条鞭法’在南直隶地区推行的很是顺利,效果也是不错。因此臣准备把‘一条鞭法’推广到浙江、江西、福建、广东。但北方地区和西南、中原、西北地区,都是严重缺银子的地区,要怎么推行‘一条鞭法’,臣还在摸索当中。‘一条鞭法’是桂萼提出来的想法。因此臣想让他去辽东,看看辽东这边应该怎么推行‘一条鞭法’。有了经验之后,其他一些省份税收就有了一些根据。”
“‘一条鞭法’,在南直隶实行的情况如何?”
“比以往方便很多。实施‘一条鞭法’之后,计算容易,征收容易,且税收规模也增加不少。唯一的问题是,朝廷对于南直隶耕地情况没有完整的掌握,所以还是有大量的税收未能收上来。不过整体来看,‘一条鞭法’在南直隶是比较成功的。”
“嗯。”
朱厚熜点头。
本来“一条鞭法”和丈量土地是要一起进行的。
但现在的情况是,因为未能够彻底丈量土地,所以只能是在已知的土地基础上进行“一条鞭法”。成果是相当的不错,因为把田赋、丁赋、徭役都一体计算,所以有了明确的税收额度。而且是征收白银,所以计算、征收、储存、运输都非常方便。虽然也有一些问题存在,但是比当年征收粮食简单多了。
但姚镆是一个谨慎的人。
朱厚熜也跟姚镆谈过,“一条鞭法”不能一刀切,直接在全国推行。因为每个地方情况不一样。南直隶有钱,银子也多,可以征收银子。但北方地区,就算是大明朝政治中心北直隶这边,也是极度缺乏银子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缺乏金银的国家,所以征收银子,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没有银子的地方,你用银子征税,会导致这些地区银价大涨,会直接影响当地经济。而且一旦用银子征税,那就是不停地剥削农民。因此姚镆决定,先在辽东这边做一个试验。
先找一个地方试验,然后慢慢的推广。这是目前很多官员从朱厚熜身上学习的。朱厚熜登基之后,推行那么多改革,都是这样的步骤。
从来都不会直接在全国推广。
姚镆手中人才还是稀少。
所以看上了,在户部的时候第一个提出“一条鞭法”的桂萼。桂萼现在是从三品的河南左参政,姚镆这是要让桂萼去辽东担任正三品的辽东税务司司长。
朱厚熜笑着道:“你知道吗?彭尚书跟朕提过,想让桂萼担任河南土地司司长。”
“皇上,河南土地司虽然很重要,但现在已经不需要桂萼。河南清查宗藩土地,桂萼已经是打下了基础,也已经有了章程。下面的官员,只要是跟着原来的章程继续清查就可以。臣认为河南土地司司长,需要一个有魄力、有责任心的官员完全可以胜任。让桂萼继续留在河南清查宗藩土地,浪费他的才华。”
姚镆立马给彭泽上眼药。
彭泽的土地部,现在也是在加快建设。因此准备在河南建立土地司,在河南丈量土地。河南基础很好,因为河南布政使司、按察使司、河南都察院都是支持清查土地。甚至已经让桂萼清查宗藩土地,有了一定的成果。因此彭泽才会准备让桂萼担任河南土地司司长。
但姚镆的意思很简单。
河南清查土地,桂萼已经制定好了章程,只要按照这个章程清查就行了。现在只要派遣一个出色的官员,能够承受压力的官员,那么就能够继续清查下去。
不需要桂萼。
桂萼能力出众,让他留在河南当土地司司长,太浪费他的才华。
“姚卿,既要让马跑,也要让马吃饱饭。你可知道彭尚书给桂萼什么品级?”
“臣愿闻其详。”
“土地部右侍郎,兼任河南土地司司长。除了要主持河南土地丈量的事情之外,还要制定土地部全国清查官田的计划。只要完成河南土地的丈量,下一步就要负责全国官田的清查。”
人才难得。
任何时候,人才都是非常难得的。
在官场上,能力强大的官员也是受到追捧的。桂萼在户部、河南做的都是开创性的工作,尽情的展现自己的才华,让很多人看到了桂萼出众的能力。因此彭泽是真的看上了桂萼。准备大力培养桂萼。
姚镆听完之后,笑着道:“皇上,税务总司同样不会做既让马儿跑,又不让马儿吃饱的事情。桂萼提出的‘一条鞭法’,对于朝廷税收是一大功绩,未来必然会成为朝廷主要收税模式。若皇上批准,那么税务总司可以让桂萼担任税务总司副总司长,兼任辽东税务司司长。代表税务总司在辽东进行税务改革。”
“好吧。再过三个月就是年末。到时候河南会汇报桂萼今年在河南清查宗藩土地的情况,朕想应该给朝廷增加了大量收税的土地。这个要奖励,到时候给桂萼提一个品级。过段时间你再提桂萼的‘一条鞭法’功绩,朕再给他提一级。然后你提名桂萼担任税务总司副总司长,兼任辽东土地司司长。过完年就去上任,负责辽东税务,也让他去辽东实践一下税务改革。”
“臣遵旨。”
姚镆很高兴。
税务总司因为成立比较晚了一些,因此人员非常匮乏。
官员不能说完全没有。
但税务总司是一个需要专门人才的部门,姚镆并不想要那些混事的,没什么能力的官员。所以就显得人员非常不足。因此姚镆是不放弃任何的机会,只要有能力强的官员,都会拉到税务总司这边。
“税务总司是不是缺少基层官员和吏员?”
“是。”
姚镆不隐瞒。
直接道:“税务总司基层官员和吏员,都是需要有一定这方面能力的。不过目前和地方政府工作交割速度比较缓慢,而且这几年税务也比以往复杂多了,因此的确是严重缺乏。”
“朕给你出个主意。”
“臣洗耳恭听。”
“知道国子监有专门学习算学的吧。”
“知道。”
算学,也就是数学,在国子监是一个系。
有专门学习算学的。
只不过在国子监当中,算学并不是很受重视,所以在几个系当中,老师最少,学生也最少。
“你们让国子监算学毕业生来税务总司考试,考过了就培训一下,让他们熟悉税务总司的工作,然后安排下去。这都是现成的人才。如果在国子监混日子,拿不到国子监毕业证。或者拿到了国子监毕业证,但也考不过税务总司的考试,这种人就没有必要吸纳。”
“皇上,国子监算学学生,我们也在吸收,但杯水车薪。整个国子监每年算学毕业生不过二三十人,里面还有一大半都是在国子监混日子的。还有一些人嫌税务总司给他们的品级太低,不愿意来税务总司。”
“朕给你出的主意不是这个。你们税务总司也可以学习国子监,成立一个税务学堂。可以从全国范围之内招收那些秀才入学,进入学堂专门培养税务总司需要的人才。培养两三年合格之后,就能够用了。”
“皇上的意思是,我们税务总司自己成立一个学堂?”
“怎么,有问题?”
朱厚熜笑着道:“杨慎主持成立的医学堂和女子医学堂,目前发展的都非常不错。估计再过两三年,有些学生就能够出来看一些简单的病了。这个世界上全才少,培养全才也不容易。最适合的方法,还是培养专才。税务总司培养专门搞税务的官员,以后刑部、大理寺则是要成立律学堂,专门培养研究‘大明律’的官员。当然他们的基础还是需要的,最起码得是秀才。卿可以想一想。”
“臣会好好考虑。”
“还有一件事情。卿刚刚说现在的情况变化很大,征税难度再增加。”
“是。很多以前没有的情况出现,臣也不清楚要依照什么征税,怎么征税,因为朝廷根本没有这方面的规定。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最近有不少商人因为钱的问题打官司。主要是因为合伙做生意,但后来分钱不均。以前虽然也有这样的官司,但没有现在这么多。臣查过目前很多生意,发现很多生意都是合作做生意的。但对于如何合作,怎么出钱,怎么经营,如何确定彼此的利润,都是他们自己商量的。朝廷目前对于这些没有明确的律例,官府审案自己都糊涂了。”
朱厚熜点点头。
明白姚镆说的是什么事情。
本来大明朝重农抑商,因此除了权贵的代理人之外,很难出现大商人。但随着朱厚熜开海,支持海贸之后,开始真正的出现做生意发财的大商人。
很多小商人也想要参与进来。
但他们本钱有限,所以决定几个人合伙一起做生意。还有一种情况是,海贸风险太大,就算是一些大商人也是非常谨慎的。为了分摊风险,他们就会联合起来,共同出资。
这其实就是后来“股份制”的萌芽。
可是现在的“股份制”,主要是依靠行业惯例,朝廷却没有法律根据。一旦他们自己发生龌龊,最后闹到打官司的时候,地方官府都不知道应该怎么判才好。
因为这种“股份制”,虽然不算是刚刚出来的模式,但也是没有一个明确答案的东西。这种模式做生意,大家的责任是什么,权益是什么,都是一片模糊地带。
经济模式出现变化,律法也是要跟上的。
因此朱厚熜想了想道:“这个事情不是小事情。你们税务总司要先去调查一下,看看目前那些商人的行规是怎么确定的?在行规的基础上,税务总司要制定关于这方面的律例。只有朝廷有了律例,才能够保障所有的利益。也不会让地方官府无所适从。”
“臣回去之后就会部署此事。”
朱厚熜继续道:“还有,既然现在情况出现很多变化,时移世易,我们也要跟着变化。税务总司除了要征税,还要研究怎么收税。不是让你们想尽办法搜刮地方,而是让你们考虑,如何在新的商人当中开辟新的税种。本来朝廷应该有专门研究这种税务变化的读书人,让他们研究这些税务的变化。可以改进一些有问题的税,可以增加一些税。但不是改了就完了。税务总司要制定‘大明税律’,成为我朝收税的依据。‘大明税律’成为‘大明律’当中税收律法,算是修改‘大明律’当中的一些问题。”
“皇上,‘大明律’不允许修订,只能是发布诏令或制定条例﹐辅律而行。”
姚镆小声的劝谏皇帝。
朱元璋制定“大明律”之后,可是不允许大明后世的皇帝“变乱成法”,也就是不允许修改“大明律”。只能是有一些变通,那就是用行政命令,或者是以一些案例来制定条例,来补充“大明律”。不过就算是这个也是非常有限的。
大明朝一百五十年,唯一一次增加条例的,只有弘治十三年(1500)制定《问刑条例》。
除此之外,任何一个皇帝都没有对“大明律”动手。
因为“大明律”和朱元璋制定的“皇明祖训”一样,都是朱元璋规定的不可改的祖制。姚镆想要进行税务改革,是以朝廷行政命令的方式补充“大明律”,而不是直接更改大明律。
因此听到朱厚熜的话,吓了一跳。
朱厚熜摆摆手。
道:“这个世界上哪里有一成不变的事情。不要说是一百多年,就是二三十年过去,情况都会出现很大的变化。到时候难道继续使用不合适的‘旧法’?其实‘大明律’应该每隔三十年左右,都要重新进行一次检讨,对于一些不适合的律法应该进行更改。平时对于一些也要进行简单的修修补补。当然‘大明律’乃所有人都要遵守的律法,更改必须要谨慎,不能想改就改。不过税收关系到朝廷财政,必须要适应变化。这些你不用管,税务总司只管制定‘大明税律’,把目前不适合的税收情况,都要改过来。”
“臣遵旨。”
姚镆开始的确是有些震惊,但很快镇定下来。
因为姚镆想到了,眼前的皇帝是谁。朱厚熜登基之后,都改了多少祖制。更改“大明律”,也不算什么。因此立马领旨。姚镆这一年已经是感受到了,大明朝的税收体系落后于目前的大明朝经济情况。所以早就有改革税收的想法。
有了皇帝的支持,就更好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