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兵部的报告,朱厚熜也不知道对不对。
想了想道:“兵部可有提名的人选?”
“皇上,这是兵部筛选之后,推荐的人选。请皇上过目。”
朱厚熜拿过来。
整顿京营,当然是要安排提督人选。既然是整顿京营,肯定是不能让那些勋贵过来混日子。一定要选择有能力的人负责。不过兵部推荐的,大部分依旧是勋贵。
因为这个年代,除了文臣之外,那些真正带兵打仗的,很少从小兵开始崛起的。如果说明中后期真正从小兵开始崛起的,也只有马芳这名顶级名将了。
不过马芳现在十岁左右,朱厚熜也用不了。
大明朝真正的名将,如果不是文臣领兵,那么不是勋贵,就是世袭武官。因为只有这些人,才有能力从小学习兵法,从小学习怎么打仗。此次兵部推荐的,都是勋贵和世袭武官。镇远侯顾仕隆、抚宁侯朱麒、丰城侯李旻、安远侯柳文、惠安伯张伟、右都督马永、都督佥事王效、榆林卫指挥使梁震。
“抚宁侯、安远侯继续坐镇西南,不要轻易惊动他们。镇远侯负责训练京营火器部队,包括两支火炮部队。不过镇远侯明年要带兵南下。在镇远侯南下期间,惠安伯和都督佥事王效临时负责火器部队和火炮部队的组建和训练。榆林卫指挥使梁震负责训练后勤部队,右都督马永负责组建骑兵部队和步兵部队。”
朱厚熜根据兵部的推荐,迅速的决定了大将人选。
抚宁侯朱麒、安远侯柳文目前都在西南,其实都是在两广地区。在这里镇压流民暴动,镇压其他土司武装。也在配合两广总督乔宇训练部队。
朱厚熜并不想调动他们。
朱厚熜是准备把京营火器部队、火炮部队都交给镇远侯顾仕隆负责。目前朝廷武将当中,顾仕隆对于火器部队最熟悉,文韬武略都是勋贵当中的佼佼者。但顾仕隆要南下,参加明年贵州的战争。
因此朱厚熜选择了两个负责京营火器部队。
惠安伯张伟,和都督佥事王效。惠安伯张伟,在勋贵当中,也算是比较熟悉火器部队的。因为明武宗的时候,他就负责京营的神机营。还担任过陕西总兵官,驻守固原,打退过达延汗的进攻。
虽然比不上镇远侯顾仕隆,但在一众纨绔勋贵当中,还算是有点本事。
至于王效,更是西北名将。
在明中期的时候,应该说是明孝宗、明武宗、明世宗前期,这段时间防御蒙古部落的西北地区四大名将。分别就是周尚文、王效、马永、梁震四个人。
往后就是从小兵开始崛起的名将马芳。
现在四个人当中周尚文担任蓟州总兵。此次整顿京营,打造出新型的、完整的火器部队,和之前的神机营都不一样的部队。朱厚熜除了选择勋贵惠安伯张伟之外,选择了都督佥事王效。
接着就是后勤部队。
这也是一个新课题。热兵器时代的后勤应该要怎么做。需要慢慢的摸索。朱厚熜选择了梁震训练后勤部队。在这些出色的将军当中,梁震的评价就是文武双全、弓马娴熟,敢战闻名,加上一句沉稳有干略。
然后是马永。
是目前和周尚文齐名的西北名将。
在西北地区,打了二十多年的仗。此人用兵神鬼莫测,平时沉稳,防守的时候不给你一点漏洞。可是需要的时候,马永可以用险招,特别是非常善用骑兵突袭对手。
在这方面马永甚至比周尚文还要出色。
看看官职就知道。
马永现在可是右都督。因此朱厚熜把整顿京营骑兵和部队部队交给了马永。
“调丰城侯入京,和马永一起辅佐武定侯全权整顿京营。”
丰城侯李旻。
以前担任过两广总兵官,现在担任湖广总兵官。在震慑那些地方土司方面,李旻威慑力很强。更重要的是,丰城侯一脉是靠着朱棣靖难功臣第一人丘福而崛起的。但随着丘福家族的没落,丰城侯一脉一直在外面镇守,所以和京中勋贵没有多少关系。调入丰城侯来整顿京营,可以减少很多其他的麻烦。
不仅仅是丰城侯。
此次准备调入京城的惠安伯也是和京中权贵关系不深。
“胡侍郎继续代表兵部提督京营。李侍郎(李钺)。”
“臣在。”
“你们军事参议司那边,也要派人参加京营整顿当中。此次京营整顿,很多都是初次。军事参议司如果想要做好朕和朝廷重臣的参谋,你们本身也要懂得军队的变化。”
“臣遵旨。若皇上同意,臣亲自带着军事参议司的那些年轻参议参加京营整顿。”
“这个不错。”
朱厚熜转过头对汪鋐道:“汪侍郎,京营此次如此大规模的打造火器部队,经费方面如何?兵部能承担吗?”
“皇上,这方面臣仔细算过。按照此次方案,虽然训练的部队人数有限,但需要的军费却高于之前京营开支。特别是这一次整顿京营需要350门各类火炮,14000杆以上的火枪。不说装备这些火枪和火炮,光是之后训练用的弹药,还有后续修补这些火枪火炮,支出就不是一般的数目。远远超过以前的神机营开支。这是兵部研究之后拿出的预算。”
虽然都是火器部队,但并不一样。
神机营是大明朝的一支火器部队。不过只是名义上是火器部队,还不能完全说是热兵器部队。但此次汪鋐主持改革的京营,却开始往完全的、真正的热兵器部队发展。
部队当中完全使用火枪,然后增加了火炮数量。
专门的火炮部队。
一个火炮团营,人数在六千人左右。配备各种火炮120门左右。汪鋐是根据和佛郎机战船打仗的经验,认为火炮在战场上越来越重要。
可是这些都是钱。
火炮部队,你不得训练。只要是训练,打出去的炮弹那都是钱。别看此次训练的火器部队大约在3万人左右,但他们花的钱比之前整个京营部队花的钱还要多。
朱厚熜翻了翻,摁了摁头。
火器部队养活不易。看起来火器部队的推广,还是需要兵工厂的成本要降低。要不然按照这样的开支,全国能够训练多少火器部队。可是现在的兵工厂制造火器,还没有达到后世那种工业化制造的地步,降低成本并不容易。
十万人的火器部队,就会让兵部无法忍受。要是打造二三十万的火器部队,那要花多少钱才可以。不过虽然困难,但这是大趋势。
因此朱厚熜还是认可兵部这份计划。
“这份计划还可以。明年兵部主要的工作就是这个。不过既然准备大规模发展火器部队,那就需要这方面的人才。火器部队打仗,和以往打仗会有很多不一样。所以此次整顿京营当中,就需要培养更多的基层军官,这才是最重要的。朕之前提过的,想要办武学。我看此次整顿京营就是好机会。武学招收十六岁到二十岁的年轻人,在武学学习两年左右。主要学习最基础的东西,合格之后去担任总旗。成绩好的可以去担任副百户,学习一两年之后就担任百户。加上从士兵当中,挑出一些出色的士兵担任小旗、总旗,完善部队基层情况。具体的军事参议司拿出一个完善的办法出来,交给朕和兵部审核一下。”
“臣遵旨。”
李钺接受命令。
军事参议司,本来只是给皇帝和内阁阁臣当参谋的。但朱厚熜已经慢慢的给军事参议司一些权力。就像是这一次关于武学的设立,就交给军事参议司负责制定计划。
武学,并不是想象当中那么容易的。
宋朝的时候,朝廷开设了武学。但因为没有人愿意,所以成为了摆设。那些读书人,谁愿意去当武人。可是你要是不识字,那么怎么学习兵法。
这就是一个矛盾。
结果实在是没有人上学,因此三个月时间就结束了武学。
但这一次朱厚熜是下了决心的。卫所制度崩溃,募兵制度要兴起,这是历史大势。可是募兵制最害怕的就是出现军阀。虽然朱厚熜以文官、监军,还有在总兵下面设立三个副总兵来牵制总兵,都是担心出来军阀。
可是只要没有正规的军官选拔制度,正规的募兵制度,军阀化的倾向一定存在。因此朱厚熜才准备推行武学。当然武学也有这方面的担忧。
但只要控制一所武学规模,多建造几所武学。限制武学老师,只让他们当老师,也是一种控制。且培养这些合格的基层军官,才是真正提高军队实力的办法。
“就这样吧。先开始再说,中间有什么问题,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