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秋试是恩科。恩科是前所未有的,是从本朝才开始的。形式有多种多样,不是只有朝廷重大事件才开,而是梁帝根据自己的喜好想开就能开。
真的真的,这可不是我杜撰的。建国初期,太祖和太宗分别赐参加省试落第十五次、十次以上者“出身”。又许举人年高而屡经省试不中者,遇殿试皇帝亲策士时,由礼部另立名册奏上,参加附试,称“特奏名”。是为恩科之嚆矢。
之后因为进士举人越来越多,文臣们屡屡反对,太祖太宗之后的梁帝们才不得不收敛一下,只在重大事件时才开恩科,就比如今年的恩科是因为册封了太子的缘故。
册封杞王为太子的事不清楚朝廷里的阁老们是不是之前俱知,反正是据我所知容国公府两府事先都是不清楚内幕的,闻到颁旨后才震惊的诧异:太子怎么是杞王?!
这原因当然是陈留王和杞王的太子之争不是一日两日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哪怕梁帝如今身体棒的能蹦能跳,朝中大臣们依然为此分为两派。
两派人谁也不服气谁,都标称自己一方握的是真理。如今杞王趁陈留王不在朝中之际封为太子,任谁都认为带有阴谋的味道,让支持陈留王的那部分人怎么会甘心呢。估计等陈留王回归那一天,必定会有一场暴风骤雨。
不管这些朝廷纷争,我不是梁人,与我无关。
继续说三衙内:
正科三年一次。前年是正科的秋试,明年又是正科的秋试,外地秀才们落榜和中举后返乡的比较多,像谭玘这种滞留梁城的没几人。这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是梁人钱财携带不易造成的问题。
梁人的货币铜钱分量比较重,即便是换成白银黄金也是有分量的,而易携带的交子只有京畿和大的郡府才有,郡下面的县和不发达地区的人们出一趟门携带钱财非常有限,导致出远门的人根本无法长期在外停留。
另一个原因是梁人的保甲法,这也是从本朝开始的制度。
朝廷在各路郡县实行以户为单位,设户长;十户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严格控制着梁朝内的人口,人们想要出县以外的远门,需要保甲长出具户籍证明,再去县里开具路引。路引上面清楚的注明此人出门的目的地和原因。
在这两重压力下,来京城参加秋试和第二年春省试殿试的书生们,能够坚持到三场考试结束易属不易,更别说考试结束后长期滞留梁城了,简直是比考试都难。
大多数书生肩不能扛手不能提,比如谭玘这样的长期滞留梁城,就算是家里有钱,远水解不了近渴,自己携带的钱财花光后,等着家里的支援不知道到啥时候了,结果就是贫困潦倒。因此秋试和省试结束后,大批进京的考生是立即返程的。
今年朝廷突然册封太子,提前没有预兆的开恩科,原准备参加明年东京府秋试的外地秀才来不及赶到梁城。本地秀才是能考上的前年已经考上了,准备明年参考的又备考不足,像三衙内这种抱着试试看心态的人再多人数也是有限的,因此今年参加秋试的秀才人数比往年正考少了一小半还多。
考生少录取的名额就会少,好歹是上了考场,三衙内从内心来说还是不想落榜的。抱着侥幸的心理,第二场考试他依然认认真真的把背诵的解答默写下来,以期望能挤进孙山之前。
他想:哪怕是和孙山并列都行!
参与一件事,任谁都是希望自己能赢的,三衙内也不例外,人之常情嘛。
愿望总是美好的,现实总是打击人的。看到第三场考试卷的时候,他的心情糟糕到了极点,有种被抬到火上烤下不来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