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国家大事,李渊久拖不决。
李世民想励精图治,绥靖宇内,扫平边患。
但上有太子李建成掣肘,两人政见不一,李世民有劲使不上,纵有再多安邦定国的大计,也无法尽情施展。
宇内已经平定,新政不能建立,国家实则处于空耗之中。
李世民想快刀斩乱麻,为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扫清障碍。
------
李世民告诉观音婢,他要采用欲擒故纵之策,诱使李建成犯下大错,以便将其除去。
观音婢认为这种做法有违忠义,只能偷偷去做,不能让忠义之人参与,这种事一旦让外人知道,将会遗臭万年,为后人所不齿。
------
李世民对观音婢道,“我已有人选做这种诡诈之事。”
观音婢还不放心,交代李世民,“房玄龄、杜如晦将来皆是卿相之才,这种事绝不能让他们去做。还有,也不能让四兄长孙无忌参与。”
李世民笑着向观音婢保证,“我绝不让他们参与,连商议都不与他们商议,就将他们蒙在鼓里。”
听李世民这样说,观音婢心中的顾虑才被打消,至于说李世民心中的人选是谁,观音婢已不是太过关心。
眼看天色不早,李世民、观音婢便离开弘义宫,回到承庆殿。
------
唐初之时,国家新立,官署、官职设置混乱,有的沿用隋制,有的是临时设置。
武德七年三月,李渊下诏,对官署、官职进行了重新设置。
------
京职官署、官员:
设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一品,不设官署。
设尚书、门下、中书、秘书、殿中、内侍六省官署,长官为正二品。
设天策上将府,左、右十二卫府官署,长官为从二品。
设御史台、太常至太府等九寺、将作监、国子学等官署,长官为正三品。
尚书省下设六部,六部长官为正三品。
另外,对设对太子府、王府、公府、公主府的官署、官员设置作了统一规定。
------
外职官署、官员:设州、县、镇、戌。长官品级,根据州、县大小有不同规定。
------
文职散官,从开府仪同三司,至将仕郎,分为二十八阶,品级从正一品到从九品。
武职散官,从骠骑大将军,至陪戎副尉,分为三十一阶,品级从正一品到从九品。
------
只所以在这里说一下当时的官署、官员设置,是为了让各位体会到李世民当时在朝中处于何种地位。
三公之中,李世民为太尉,司徒、司空两个职位空缺。
同时,李世民还任尚书令、天策上将、统领十二卫大将军。
------
尚书令的职责是统领百官,副长官是左、右仆射,下设六部,统管全国的行政事务。
天策上将这个职位是专门为李世民设置的,高到没有品级,天策上将府是专门为李世民服务的官署。
所谓统领十二卫大将军,就是说十二卫都归李世民统领,每卫有从二品上将军一名,正三品大将军一名。
------
从李世民担任的官职可以看出,李世民是军、政、京城守卫、皇宫守卫等要务,一手统揽。在秦王府他还有左、右共六个护军府和左、右共两个亲军府。
李建成既不主管军务,也不主管政务,京城守卫、皇宫守卫也不归他管,他只不过是一个挂名的太子。他所掌控的兵力只有东宫守卫。
李元吉虽说被再次任命为并州总管,却没有到晋阳上任,也只是挂名而已。他所掌控的兵力有齐王府左、右共六个护军府和左、右共两个亲军府,兵力有上万人。
------
经过上面一番分析,可以看出,长安城其实就是李世民的天下。
他让谁活,那人不一定能活下来;但是他让谁死,那人就一定活不成。
李渊在李世民的保护之下,实际上也是在李世民的掌控之下。
在长安城,李建成和李元吉在李世民面前,就没有还手之力。
------
在尚书、门下、中书、秘书、殿中、内侍六省之中,尚书、门下、中书三省的长官视同宰相。
尚书省设尚书令一人,由李世民兼任,副手左仆射是裴寂,右仆射是萧瑀,他二人代行宰相之职。
门下省设侍中二人,只任命了陈叔达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