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战之后,唐军遂围困洛阳,王世充军队再不敢出城迎战。
------
围城之后,李世民派兵昼夜不息从四面进攻,但城中守御甚严,历时十几日仍未攻克。
唐军自去年七月出兵中原,至今已历时半年有余,将士久战疲弊,多有西归关中之意。如今见洛阳久攻不下,便有人提议暂时罢兵班师。
李世民闻听军中风声,心中忧虑,便召集众将分析当下形势,他对众将道,“我军大举而来,河南诸州县皆已归附,只剩洛阳孤城,势必支撑不了多久,如今功在垂成,怎能撤军呢?”
他当即下令,“洛阳不破,誓不班师,有敢再言班师者斩。”
------
李渊听说洛阳久攻不下,军心不稳,也派人向李世民送来密信,劝其班师,待以后整军再战。
李世民回书李渊:洛阳必克。并派封德彝回京面圣,论述当下形势。
封德彝面奏李渊道,“如今洛阳唯剩孤城,攻克在朝夕之间。如若班师,给了王世充喘息的机会,已归附的州县也可能出现反复,他便会重整旗鼓,再想攻克洛阳难度更大。”
李渊觉得李世民、封德彝说得有理,便同意李世民继续围困洛阳。
------
李世民派人给王世充送去书信,晓以利害,劝王世充投降。
王世充却置之不理,反而是急急催促窦建德发兵前来援救。
三月,窦建德率大军五万来救洛阳。
洛阳未克,东边又来强敌,唐军将士却无心再战,何去何从?屈突通、殷开山、窦轨、封德彝等军中要员一时也拿不定主意。
------
屈突通、封德彝等人认为,“唐军久战已疲惫不堪,洛阳一时难以攻克,窦建德西来士气正盛,形势对唐军不利,不如暂解洛阳之围,退回新安。”
李世民则认为不足为虑,他认为,“洛阳之敌已无力再战,只需围困即可。唐军只要迅速据守虎牢关,窦建德便不能西进。”
“虎牢关是胜败的关键。如若窦建德破不了虎牢关,洛阳粮食已尽,自会出城投降。如若破了虎牢关,河南州县皆是刚刚归附,必无力抵御窦建德的大军,王世充、窦建德两贼联合,定是势力大增,唐军必败无疑。”
最后,李世民力排众议,决定由他亲率三千五百名精锐骑兵,驰赴虎牢关。屈突通等人辅助李元吉,仍然围困洛阳。
------
李世民向来乾纲独断,他决定的事,别人无法更改。
屈突通等人只得听从他的决断,依照李世民的命令行事。
李世民率三千五百名精锐骑兵,于正午时分出发,过北邙,向东经巩县,再向东到达荥阳虎牢关。
------
到达虎牢关的第二天,李世民带领五百玄甲兵,出虎牢关向东二十余里,去查看窦建德军营。
沿途之上,李世民将所带玄甲兵分成小队,分别由李世勣、程知节、秦叔宝统领,埋伏于道路两旁,只带尉迟敬德等四人与他一起前行。
------
李世民对尉迟敬德道,“我执弓矢,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之众,又能奈我何?”
尉迟敬德是个实诚人,心中有啥说啥,他心中虽然不惧,却怕李世民会有闪失,不放心地道,“大王还是小心一些,上次洛阳城北之战,大王就险些陷于敌阵。”
李世民朗声笑道,“那次没有将军相随,如今有将军在我身侧,本王还有何惧哉?”
接着又道,“兵法云,三十六策走为上策,窦建德见到我即返回山东,乃上策也。”
------
离窦建德大营三里远的时候,被窦建德巡逻的骑兵发现,他们以为是唐军派来刺探军情的斥候,上来进行驱逐。
李世民高声喊道,“我乃是秦王,可有人敢来抓本王。”说着拉弓射箭,毙敌一将。
敌军听说唐军秦王前来探营,出动上千骑兵前来追捕。
跟随李世民的玄甲卫士大惊失色,李世民则不慌不忙道,“你们先前面走,本王与敬德将军殿后。”
------
李世民与尉迟敬德故意按辔徐行,待追逐的敌军骑兵追到近前的时候,就拉弓而射,每次射杀一人。
看到同伴被射死,敌军骑兵便放慢追击的速度,过一会儿又追上来,李世民接着再射,同样又射死一人。
如此再三有同伴被射死,敌军骑兵便不敢追得太近。
于是李世民、尉迟敬德便加快速度往前跑,敌军骑兵见接开了距离,便追得更急。
不一会儿,敌军骑兵便进入李世民设置的埋伏圈内,李世勣、程知节、秦叔宝率玄甲兵杀出,敌军骑兵难以抵敌,被斩首三百多级,俘获窦建德属下骁将殷秋、石瓚两名将军。
------
李世民与窦建德初次交手,再一次旗开得胜。
那么,他又如何以三千五百人,战胜窦建德的五万大军呢?
接下来,就发生了戏剧性的一幕,李世民不费吹灰之力,就生擒了窦建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