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从河东、山西得胜归来的第一日夜里,李世民和观音婢在一番温柔相拥之后,开始了彻夜长谈,两人商议今后的打算。
李世民已拿定主意,要尽快东出潼关,平定中原,灭了王世充。
他对观音婢道,“国家越早平定越好,连年征战只会空耗国力,百姓不能安居乐业,时间一长就会盗贼四起,到那时除了征讨天下各方势力,还要去剿匪,长此以往将国无宁日。”
------
李世民背靠着迎枕,斜卧在榻上,右臂揽着观音婢。
观音婢忽然翻过身,拿了一个迎枕放在胸前,趴在榻上看着李世民,眼里充满着期待和信任。
她支持李世民道,“阿婢觉得世民阿兄的想法很对。”
“趁阿爷对你正信任,世民阿兄要极力争取早日东出潼关,这事要趁热打铁,等铁凉了再想烧红,又要多费好多气力。”
“如今唐军气势正盛,如若解散,再想聚集会增加不少麻烦。再就是怕夜长梦多,时间长了,不知大伯在幕僚的撺掇下会想出什么坏主意。”
------
李世民看着趴在那里,既认真又可爱的观音婢,他将宽厚的手掌放在观音婢的背上轻轻抚摸着。
稍微沉思了一会儿,李世民对观音婢道,“明日我就去觐见阿爷,向他详细说一下我的想法。”
观音婢两手支起香腮,看着李世民认真地道,“阿婢觉得,还是将阿兄的想法写成奏折呈送阿爷,这样显得更郑重一些。”
------
李世民似乎有些急不可耐,他忽地坐起,“我现在就去写奏折。”
观音婢笑道,“这深更半夜的,哪里用得着这么急?”
李世民转身下了卧榻,扭脸对观音婢道,“我现在思如潮涌,下笔千言可一挥而就,就怕明晨一觉醒来,好多想法再也想不起。”
李世民走到书案旁坐下,展开空白手折,提起笔对观音婢道,“阿婢过来磨墨。”
-----
观音婢见李世民迫不及待的样子,也只得披上纱衣,下了卧榻,坐在书案旁帮李世民磨墨。
观音婢一边磨墨,一边看李世民书写奏折,李世民书法自幼得窦氏夫人教导,写得一手工笔小楷,深得钟繇、王羲之书法的精髓。
一篇奏折写下来,果然如李世民所说,是一气呵成,满篇华彩,字字珠玉,竟无一处涂改。
------
写完之后,李世民放下笔,当着观音婢抑扬顿挫念了一遍,看着观音婢问道,“阿婢觉得如何?可有哪里需要修改?”
观音婢身上纱衣半掩,莹肤如玉,跪坐于书案边盈盈笑着赞道,“世民阿兄不但字写得好,文章也写得好。”
------
李世民见观音婢笑靥如花,轻纱笼身,如出浴仙子,心中不禁生出怜爱之意,他放下拟好的奏折,忍不住在观音婢粉嫩的脸上捏了一下,戏谑着道,“阿婢真会夸人。”
说着,李世民站起,弯腰抱起观音婢,观音婢用拳捶着李世民,娇嗔道,“放我下来,阿婢会走。”
李世民微笑着也不说话,低下头向纱衣的中间那香软之处吻去。
------
第二日不逢内朝,李世民到万春殿去见李渊,呈上昨夜所拟的奏折,并向李渊详细说了自己的想法。
李渊也觉得,平定天下之事不能这样久拖不下,长此以往必将耗尽国力。他对李世民道,“明日内朝,我就召集几位重臣商议大军东出之事。”
------
五月、六月,李世民基本上在做两件事,一是与李渊和朝廷重臣谋划如何出兵洛阳,二是沉浸在与观音婢的爱河里。
李世民在忙着如何平定天下,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却在想着如何拉李世民的后腿。
果如李世民和观音婢所料,李建成联合李元吉开始在李渊面前诋毁李世民。
------
李世民收复河东、山西之后,功劳日益卓著,李渊心中生出让李世民取代李建成为太子的想法。
在李渊的三个成年儿子之中,李建成性格宽厚,耳根子软,喜好女色和游猎。耳根子软的人就容易被身边的人左右,容易被别人利用。喜好女色和游猎,就容易玩物丧志。
李元吉刚刚成年,骄纵不羁,经常犯错,不能委以重任。
李世民才华横溢,武艺超群,处事果断,有勇有谋,善于用兵,他才是将来继承大统的最佳人选。但由于“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宗法规矩,李世民被弃而不用。李渊心中常常为李世民惋惜。
------
李建成被立为太子之后,李渊让李纲辅佐李建成,李纲发现李建成有过失屡屡进谏,李建成却总是不听。李纲无奈,两次向李渊请辞要求告老还乡。
李渊对李建成的所作所为,表面上并没有对他过分责罚,但心中却很是失望,他心中在想,像李建成这样的太子,将来能不能保住来之不易的大唐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