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婢无奈地道,“你不再长安的这段时间,我一直和万姨娘研读宫中的典章、礼仪,思前想后才觉得,你纳妃、纳妾是早晚之事。与其等到阿爷赏赐,不如你看到心仪的,主动提出向阿爷讨来。”
李世民默然无语,他也知道早晚会有这一日,别人都做的事,你却顶着不做,让外人看着,就会显得怪异。他只所以一口回绝,也是怕伤了观音婢的心。
------
观音婢接着道,“这宫中规矩甚严,女子有孕之后,就不能再与夫君同房。就像我们,一定要分开来住,这近一年的时间,世民阿兄能否忍受得住?”
李世民道,“什么叫能否忍受得住?我们成婚五年都过来了,哪里再怕多这一年?”
------
观音婢何尝不想独占李世民的宠爱?
但是她明白,处在帝王之家,这是不可能之事。
如今两个人在一起欲爱不行,欲罢不能,着实是一种煎熬。与其熬到最后,李世民难以忍受,另寻疏解之法,不如自己主动提出,反而送他一个人情。
------
观音婢在李世民肩上靠得更紧,伸出两臂抱在李世民的腰际,仰脸看着李世民,有些幽怨地道,“不管怎样,只要世民阿兄心中一直有我就好。”
李世民右臂揽住观间婢的肩膀,左手理着她的秀发,俯首轻吻她的额头。他没有说话,似乎已默认观音婢的安排。
这一晚,李世民没再打扰观音婢,搬到观音婢早就让人收拾好的书房去住。
------
李世民出征高墌这段时间,观音婢每日去见万贵妃,两人在一起探究宫中管理的典章制度,如今已对宫里的规矩多少有了些了解。
按照隋制,皇后之下,后宫设置贵、淑、德、贤四妃,协助皇后对后宫进行管理。
如今皇后之位空缺,淑、德、贤三妃未置,整个后宫便由万贵妃一人主持。万贵妃对于管理宫中事务来说,也是新手,便和观音婢一起从掌握宫中典章制度学起。
两个人要从头学习论妇礼于内,教宫中嫔妃尊九御四德,直到此时观音婢才真正领会到宫规之严、要求之细。
------
观音婢第一次了解到,律法对亲王纳多少妻妾还有要求,按照隋制:亲王妻为妃,正一品;可置孺人二人,视正五品;媵人十人,视从六品。
唐初沿用隋制,意思是说李世民作为亲王,可以纳孺人二人,媵人十人,而且她们还是名正言顺的朝廷命妇。
------
朝廷律法还规定:如果亲王娶了这些孺人、媵人,朝廷就按照命妇的品级,划拨相应数量的公田;如果亲王不娶这些孺人、媵人,朝廷就不会划拨相应数量的公田。
没有公田就没有封户,没有封户就没有可供收缴的地租。
------
朝廷还鼓励各级官员置媵:
授实职官员,二品置媵八人,视正七品; 国公及三品置媵六人,视从七品;四品置媵四人,视正八品;五品置媵三人,视从八品。
散官三品以上,皆置媵。
-------
自从了解到朝廷关于官员置媵的规定之后,观音婢就开始纠结李世民纳妾之事。
她太爱李世民,她也想让李世民终生只爱她一人,但是观音婢翻来覆去地问自己,这可能吗?
她想到自己的父亲,父亲也曾纳妾,而且四十多岁时,娶了比他小三十岁的观音婢的母亲高秋娘。
她又想到李世民的父亲李渊,李渊以前作为国公,在窦氏夫人在时,虽然只纳了万氏一个侍妾,可如今宫中嫔妃也不知有多少人。
思来想去,观音婢对独占李世民已不再抱有幻想,既然无力改变,还不如送李世民一个顺水人情。
观音婢心里苦,但有苦却说不出,她改变不了这世道,只能选择去默默承受。
------
第二日上午,观音婢到千秋殿去见万贵妃,问起前一段时间,她求万贵妃所办之事。万贵妃告诉观音婢,已经和李渊说过,而且李渊也已经同意。
观音婢从千秋殿回来,怀着矛盾的心理,虽然她想办的事即将办成,但心中却无丝毫的欣喜,而是心情低落,无味杂陈。
每当她心中想到,有一天自己心爱的世民阿兄,会拥抱着别的女子抵死缠绵,心中的五味瓶便洒了一地。
对于这种事情的发生,观音婢心中有万般的不愿,但是世上人都是这样,即使她心中不愿,也是无能为力。
------
覃兰见观音婢心事重重地慢慢往回走,她向侍琴使了个眼色,示意她观音婢满怀着心事。
两人紧紧跟在观音婢的身侧,唯恐走路她一不留神,被路上的东西绊着。
回到承庆殿,观音婢坐在东间临窗榻上,静静地发呆,她心中在思索,该如何安置那即将到来的女子。
观音婢曾经想过,是不是在殿中西首收拾两个房间,这样李世民来来去去也比较方便。最后想一想,还是将她们打发远一些,这样也就眼不见心不烦。
------
主意拿定之后,观音婢吩咐覃兰,“你去安排宫人,在后面收拾两个小院,今后大王要经常去住,院里要收拾干净,房中什物要配备齐全。收拾好之后,你去看一看。”
覃兰听观音婢吩咐,她是心思通透之人,已大致知道这小院的用处,应诺之后,便安排人去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