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婢问起这次兵败的真相,李世民便将事情的详细经过讲给观音婢听。
-----
这次唐军与薛举军队的交战地点,在豳州和泾州之间的一座小城,叫高墌。
从豳州到泾州之间有一条山谷,这条山谷是关中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
以前山谷西端的泾州折墌城由唐军控制,后来薛举自天水发兵,占据折墌城。
李渊派李世民出征的目的,就是要从薛举手中夺回折墌。
------
豳州到泾州之间的这条山谷,是中间大,两头细,中间是一个不大的盆地。
在盆地北沿的高地上,有一个小城,叫做高墌城,这座城不大,地理位置却很重要,它俯瞰着从这里通过的这条咽喉要道。控制了这里,就等于控制了关中通往陇西和西域的咽喉。
------
李世民六月出兵,便驻扎在高墌。
薛举闻报李世民率军来到高墌,便带兵进逼高墌城。
按照李世民刚开始的计划,准备凭借深沟高垒与薛举对峙一段时间,再考虑与其决战。
------
但薛举远道而来,粮不多,却急于求战,他日日派人到城下骂战,骂李世民是缩头乌龟。
唐军自晋阳起兵以来,可以说是所向无敌,几无败绩,众将也都是骄傲异常,天天让人指着鼻子骂,一个个哪里忍受了这种窝囊气?
------
两军相持半月之后,属下众将忍无可忍,便纷纷向李世民请战。
请战的理由是:薛举所部远道而来,粮少兵疲,战力不足。而唐军以逸待劳,兵精将广,人多势众,而且薛举曾是唐军手下败将,何必在这空耗时日,不如一鼓作气将其击败。
------
起事以来,李世民也是屡战屡胜,对薛举有了轻敌之心,便和刘文静、殷开山商议下一部打算。
刘文静、殷开山也被一年来连战连胜的战绩冲昏了头脑,都同意与薛举进行决战。
于是李世民下令,将大军调出城外,在小盆地的中央(浅水原)摆开阵势,与薛举的军队开成对阵之势。
------
唐军人多势重,为防止薛举的军队突袭,前军戒备较严,后军却毫无戒备。
让李世民没有想到的是,在浅水原的南边还有一条山谷,薛举的军队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从这条难行的山路,偷偷绕到了唐军的身后,乘夜对唐军进行偷袭。
------
唐军受到偷袭之后,措不及防,后军大乱。薛举又率大军从正面杀来,在前后夹击之下,唐军瞬间溃败。八路总管有七路败下阵来,只有刘弘基一路誓死抵抗,但终究寡不敌众,矢尽力竭后被俘,整个唐军死伤过半。
------
兵败之后,李世民收拾残兵败将撤回豳州,走在路上,刘文静、殷开山便和李世民商议如何奏报军情。
李世民坚持要独自承担兵败的责任,他对刘文静、殷开山道,“我乃是亲王,即使承担下全部罪责,父皇也不会将我怎样。”
刘文静、殷开山则认为,“我等身担辅佐大王之责,未能尽到参谋之责,才导致此次兵败,我二人实是罪在不赦。”
“如若大王代我二人顶罪,会将圣上置于为难的境地。皇子有罪,大王说圣上该不该追究?”
“圣上如若追究,则有损大王的声誉,况且此次圣上未立大王为太子,此次兵败之后,更为有些人攻击大王留下口实。”
“圣上如若不追究,则是圣上无视新朝律法,如今天下未定,皇子有罪可以宽恕,又将如何对待其它有罪之人?”
-------
李世民觉得刘文静、殷开山说得也有道理,但是歉疚地道,“我怎忍心让你们替我顶罪?”
刘文静笑道,“只要大王安然无恙,我等难道还怕没有重新启用之日?”
李世民经过一番深思,也觉得刘文静、殷开山所说是最好的办法,问二人道,“我乃是主帅,按说应是罪魁祸首,又如何能将自己开脱出来?”
------
刘文静微笑道,“我已和殷兄商量好,就说大王患病在身,将军事指挥之权交由我二人代理,是我二人下令与敌军交战,才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
李世民也没有其它更好的办法,只得按照刘文静、殷开山的建议,在奏报军情之时,将罪责推到他们二人身上。
------
李世民将整个事情的经过详细讲完,懊悔地道,“都说是骄兵必败,我也是被一连串的胜利冲昏了头脑,结果是害人害已,连累无数将士沙场殒命。更让人痛心的是刘文静、殷开山,他们都是跟着我晋阳起兵的元勋,如今却因为我的过失,被免去所有官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