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下长安以后,关中基本平定,但尚有屈突通数万军队在潼关与刘文静相峙。
李渊率军从汾阴渡黄河进入关中之时,屈突通留下鹰扬郎将尧君素防守河东,打算从武关前往蓝田以援救长安。到潼关时,受刘文静兵马阻拦,两军相持一月有余。
------
眼看长安势危,屈突通心急如焚,他命令武牙郎将桑显和夜袭刘文静。
刘文静所率军队分作三处营寨,营寨外围是堑沟,堑沟里面是木桩围成的木栅,两军隔着堑沟、木栅对战。隋军试图突破木栅,冲入营寨之中。
战至天明,桑显和所率隋兵连破两座营寨木栅,仅剩文静所在的中军大寨未被突破,隋军兵马数次冲入营寨,两军短兵相接,刘文静所率“义军”死伤惨重,士气低落,初显溃败之势。
------
但桑显和所率隋军从半夜战至天明,军士疲惫,也无力再战,桑显和传令起灶做饭,待将士食后再战。
刘文静见隋军休息,趁机分兵充实另外两座营寨,并命段志玄率数百轻骑,绕到隋军后面,攻其背后。
受到段志玄所率骑兵突袭,桑显和不得不派兵守住后阵,此时刘文静命三座营寨的士卒奋力出击,隋军大乱。
------
段志玄率骑兵冲入敌阵,前后冲杀,身中数箭,血染征衣,仍然气势不减。
“义军”士气大振,杀声洞彻云天,桑显和兵马瞬间溃败,桑显和单人独骑破阵而逃,所率士卒尽数被“义军”俘获。
------
桑显和败后,屈突通兵力损失大半,已无力对抗刘文静所率“义军”,有部属劝屈突通投降李渊,他含泪说道,“我受先帝、主上厚恩,怎可再侍他人?只有以死报答。”
屈突通已到穷途末路之时,然而他仍然言笑如常,抱定慷慨赴死之心,他摸着自己的脖子对部属道,“为人臣子,当效死节,我愿为国家受人一刀。”部属为其忠义所感,都愿誓死追随,无人叛离。
李渊派屈突通的家僮带着书信前去劝降,屈突通看都不看李渊的劝降书,当场将书信撕毁,立即下令将前来劝降的家僮斩首。
------
不久,长安陷落的消息传到潼关,屈突通的家属全部都陷于长安城中,他知道大势已去,率领兵马前往洛阳。
屈突通知道桑显和的家属皆在长安,也不勉强他随自己东去,便留下桑显和镇守潼关。屈突通走后,桑显和即率领属下向刘文静投降。
------
刘文静得知屈突通率军撤往东都洛阳的消息,即派遣窦琮、段志玄随桑显和率精骑追击屈突通。
追到潼关以东稠桑塬,窦琮、段志玄所率精骑与屈突通相遇,屈突通命部属摆阵进行抵御。
窦琮让屈突通儿子屈突寿到阵前劝降,屈突通高声叫道:“从前我和你是父子,今日却是仇敌!”
叫罢,屈突通即命令左右发箭射向屈突寿,左右部属知道那是屈突通儿子,哪里会真将屈突寿射死?纷纷将箭射向屈突寿身侧。
------
桑显和催马上前,对屈突通所率部众喊话,“如今京师陷落,各位将士家属都在关中,尔等为何要往东行?难道要抛下家中父母、妻子儿女不管?”
屈突通部属已无战意,都用期待的目光看着屈突通,等待他的决断。
屈突通见军心已散,走已走不脱,战亦不能胜,便下马朝东南江都方向连连叩头,含泪说道:“臣力尽兵败,已对得起陛下。”然后束手就擒,所率部下也全都放下兵器不战而降。
------
屈突通被擒以后,刘文静将其送往长安。李渊见到屈突通,并未将其问罪,而是问他,“为何这么晚才见到将军?”
屈突通羞愤难当,含泪说道,“屈突通不能殉人臣之节,战败被俘,成为本朝的羞辱,未能守住关中,深觉有愧于代王。”
李渊感叹,“将军真乃是大隋的忠臣!”下令将其释放,任命其为兵部尚书,赐爵蒋国公,兼秦公元帅府长史。
------
屈突通归降之后,关中初定。
义宁元年十二月,李渊开始以大隋丞相之名号令关中,招附天下。
薛举派其子薛仁杲入侵扶风郡,李渊派李世民迎击,大胜而归。
李渊派刘文静引兵东出潼关,占领弘农郡,平定新安以西;又派姜謩、窦轨出散关,安抚陇右;李孝恭招慰山南;张道源招慰山东。
李孝恭自金川出巴、蜀,檄书所至,降附者三十馀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