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八,李渊率军到达西河,慰劳西河的官吏百姓,开仓赈济贫民。
------
李渊交代属下,今后大军到处,都要做到礼敬老人,抚恤孤寡,赈济穷困,任用贤能,平反冤狱五条,为仁义之师扬名。
在西河郡,凡年纪在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授予通议、朝请、朝散三大夫等从五品以上的散官。对当地的豪强、才俊,都根据才能授予相应的官职。
李渊善于书法,一边询问来人的功劳、才能,一边亲自书写任命状,一天就任命官员一千余人。
得到任命之人尽皆高兴而回,到处宣扬李渊贤德圣明。
-------
离开西河,李渊率军一路向南,经介休、离石,进入雀鼠谷。
七月十四日,到达灵石县,在贾胡堡驻军,贾胡堡距霍邑五十余里。代王杨侑派遣武牙郎将宋老生,率领精兵两万人在霍邑驻防。
此时,正逢连续大雨,大军无法前行,李渊派沈叔安等人率领老弱士卒返回太原,让他们再运一个月的粮草,准备等天放晴以后攻打霍邑县城。
------
淫雨霏霏,秋霖不止。
在李世民的谋划之中,此次挥师南下,应该是以雷霆之势斩关夺隘,然后西进入关。然而如今却因天气原因,三万大军淹留于这深山河谷之中。
从贾胡堡至霍邑这条路,李世民曾经走过几次,两边是山,中间是汾水,他忧心宋老生提前准备在路上设伏,就想亲自去探一探路,以免雨停之后,大军南下时遭到伏击。
------
在请示过李渊之后,李世民和段志玄找了一位乡民引路,乘夜查看地形。
贾胡堡距霍邑五十余里,大路沿河谷向南,走到距霍邑二十里折向东南,再行十里是一个谷口,两边山形险峻,是理想的设伏之地。
李世民心中庆幸,宋老生不懂用兵,未在此处放置一兵一卒。
------
在谷口之处,汾水折向正南,大路沿汾水直达霍邑县城北门。
乡民向李世民介绍,此处距霍邑正好十里,如果大军从这里转出谷口,在霍邑城头之上即可看到。他告诉李世民,旁边还有一条山路,偏向东南,有密林遮蔽,可在不被霍邑守军发觉的情况下,到达霍邑城东门。
李世民随乡民一起上了山路,虽然有些险峻,但兵马却可通行。沿山路一路向东南,到了霍邑城下。
霍邑城西临汾水,四面环山,建于中间的平地之中,如果占据城南,即可截断前往河东郡,通往关中之路。李渊的大军如不攻霍邑,可从城东到城南绕城而过。
------
看过地形,李世民心中盘算,宋老生作为守军定有“两怕”。
一怕,李渊大军占据城南,断其后路。
二怕,李渊大军从北、东、南三面围城。
因此,宋老生无论如何必须将李渊的军队阻在城东。
------
查看过道路和地形,李世民和段志玄回到贾胡堡,他向李渊禀报了探查的情况。李渊喊来李建成,三人在一起商定了攻城之策。
在三人的谋划中,要将霍邑当作起兵以来的立威之战,然后携此战之威,南下河东,西进关中,无人再敢撄其锋芒,以后大军所到之处即可传檄而定。
而快速战胜霍邑守军的关键点,是诱使宋老生率军出城而战。
如果宋老生守城不出,李渊的军队就要强行攻城,这样一两个月也不一定能攻下霍邑城,“义军”迅速西进关中的计划已将毁于一旦。
因此,李渊、李建成和李世民经过认真商议,才确定了诱使宋老生出城应战的计策。
------
攻打霍邑城的策略已定,只待天晴李渊率大军直逼霍邑城下。
然而天公却不作美,雨一直下个不停,道路泥泞无法行军。再加上粮草没有运到,军中所剩余粮已经不多,军心开始浮动。
有人传言,刘武周和突厥人乘太原空虚,要去攻打晋阳。裴寂等人心中忧虑,怕在晋阳的家人和产业受到损害,便劝李渊率军返回晋阳。
------
李渊拿不定主意,召集属下官员商议对策。
裴寂等人认为,宋老生两万重兵据守霍邑,短时间内难以攻下,刘武周与突厥人联合唯利是图,如若进攻晋阳,“义军”必定腹背受敌,处于被动局面。军中将士的家属都在晋阳,一旦晋阳被刘武周攻下,定会军心离散。
裴寂向李渊力谏,稳住根基要紧,务要回兵太原,以后再待机南下。
------
李建成、李世民则力主攻打霍邑,李世民对李渊和众官员道,“宋老生乃是莽夫,以讨捕小股盗贼起家,不懂用兵,可以一战而擒。刘武周在马邑根基未稳,不敢悬师远进攻打太原。”
李渊被裴寂等人所惑,不愿听从李世民的建议,斥责李世民年少轻狂,不明利害。强行下令,撤兵返回晋阳。
李世民还要争辩,李渊喝令,“如再扰乱军心,当以军法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