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不听从李世民的劝阻,坚持要撤军返回太原。
撤军命令已下,李建成属下左军将士,多由太原府兵组成,一个个归心似箭,即刻开拔起程。
李世民决心劝说李渊回心转意,他严令属下右军原地不动,等候他最后的命令。
此时雨势正急,看到左军开拔,李世民心急如焚,他急忙到中军大帐再去劝说父亲李渊。
然而天色已晚,李渊已经就寝,守卫军士不让李世民进入帐中。
-----
李世民无奈,跪于帐前失声痛哭。
风雨交加,哭声呜咽。
雨水和着泪水顺着李世民的脸颊流淌。
想到撤军之后,灭隋大业恐将无法实现,李世民悲从中来,号哭之声越发凄惨悲切。
------
李渊在帐中听到李世民号哭之声心中有些恼怒,他将李世民召入帐内,责问李世民,“男儿有泪不轻弹,你在军中却作此妇人之态,成何体统?”
李世民理了理被雨水淋湿的头发,昂然回道,“我只所以如此悲痛,是觉得我们父子死期近矣。”
李渊以掌怒击几案,斥道,“胡闹。”
此时,帐内只有李渊、李世民父子两人,李世民也不再顾忌,如再退让,必将酿成大错。他毫无怯意,向李渊发问,“这数万大军回师之后,阿爷将如何安置?如无战事,每月要消耗多少军粮?”
李渊尚未想过此事,见李世民发问沉吟不语。
------
李世民向李渊分析,“如若刘武周不进犯太原,数万大军仍需日日耗费军粮,日久则无以为继,阿爷将不得不将他们遣散。但遣散之后,再想召集收拢将非易事。到时候南有朝廷派兵征剿,北有突厥、刘武周强敌来攻,则是我们父子的死期到了。”
李渊听后瞿然而醒,慌忙道,“如今大军已经开拔,该怎么办?”
李世民回道,“右军尚未起营,左军刚走,估计不会太远,我去将他们追回来。”
李渊此时才脸上露出笑容,对李世民道,“我等的成败如今系于你一身,只有按你说的去做了。”
得到李渊的首肯,李世民连忙出帐,安排长孙顺德、刘弘基、窦琮严加节制右军,自己则和段志玄连夜去追回出发的左军。
------
七月二十八日,沈叔安等人从太原郡返回,运来了军粮。
八月初一,秋雨停止,天气转晴。
八月初二,李渊命凉晒铠甲、军械、行装。李世民和段志玄再次乘夜亲自到霍邑探查,宋老生蜷缩城中不出,大路、山路都未设防。李世民庆幸宋老生不会用兵,为李渊的军队攻打霍邑留下了可乘之机。
------
八月初三凌晨,李渊率全军一早开拔。
走到路上,李渊仍在担忧,深恐宋老生据城坚守,不肯出城作战。
李世民笑着让李渊放心,“宋老生有勇无谋,我们只要按拟定的计策行事,他定会出城迎战。”
午时未到,大军行至河弯谷口之处,李渊命部属舍却大路,改走山路,在密林遮蔽之下,向东南而行,赶往霍邑县城东门。
下午未时,李渊率数百轻骑先至霍邑城东,离城五六里处停下,等待后续部队。
------
在等待后军之时,李世民、李建成各率数十骑,从城东巡视到城西南,并在城南各处指指点点,似是商议如何在城南扎营。
霍邑城内,宋老生已得知李渊率军到来的消息,他没料到李渊来得这么神速,而且是未到北门,直接来到东门,看样子还要在城南扎营,有从北、东、南三面合围霍邑之势。
霍邑城西面临汾水,秋雨连续下了半个月,如今水势正急,假如李渊的军队在城南扎营,将截断霍邑通往河东的唯一道路,霍邑就成了一座死城。
------
宋老生是从四品的武牙郎将,出身寒微,这几年以讨捕小股盗贼累积军功,得以升迁,以前从未经历过大的战阵,对兵法谋略一窍不通,是一介有勇无谋的武夫。
如今宋老生在城上看到,李渊的军队正源源不断地赶到东门,先头部队在城南查看地形,准备扎营断他后路,他心中焦急万分,急令城中军队集结,从东、南两门领兵出城,城中守军几乎倾巢而出,在城东摆下军阵,和李渊的军队形成对峙。
------
李渊命步兵居中,李世民领右军骑兵在南,李建成领左军骑兵在北。
李世民准备截断,霍邑守军撤向南门的退路;李建成准备截断,霍邑守军撤向东门的退路。
李渊、李世民和李建成提前已有考虑,如果宋老生背靠县城而战,离城太近,他们的计策就不好施行。所以要诱使宋老生率军远离城池。
------
宋老生率军出城之时,李渊命军队慢慢后退,做出胆怯之状。
宋老生见“义军”后撤,以为对方害怕自己,命军队前压,离城一里多地之后才摆下军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