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所擅长是骑射。见到有利即向前,遇到强劲对手就遛走。以羊马为军粮,胜只是为了求财,败了面无惭色。”
“来去如风,没有固定的阵势和章法;行军时没有队列,扎营时逐水草而居。没有昼夜巡视警戒的辛劳,不用花费人力财力构筑营垒、筹措军粮。”
“王使君已与突厥人打交道数年,以为李渊说的可是实情。”
------
王仁恭听李渊分析,点头认可,
“突厥人的习性,确如唐公所言。”
“他们说来就来,说走就走,我等总不能昼夜整兵待之。”
“往往是接到突厥来扰的警讯,我方整军出战时,突厥人早就劫掠已毕,远遁它处。我军只能望着远处扬起的烟尘兴叹。”
------
李渊问王仁恭,“使君可知中国与突厥交战,难以建功的原因何在?”
王仁恭看着李渊不语,他心中说道,我要是知道如何建功,哪里还会被突厥的袭扰搞得精疲力竭?
李渊见王仁恭不语,向他讲自己的应对之策。
“中国之所以屡不见功,是因为行事和突厥人正好相反,军队行动没有他们自由,处处自缚手脚。”
“假如我等也如突厥人一样行事,也如他们一般逐水草而居,便可随时对来犯之敌进行攻击。”
“突厥人见无利可图,便不会再来。”
------
王仁恭虽然觉得李渊说得有理,但从来没有这样做过,他心中没底,仍然犹豫不决。
李渊见他仍犹豫不定,就迫他出战。
“如今至尊皇帝远在江都,马邑孤城无援。如不进行生死一搏,如此危城,将难以图存,你我只有等着被主上问罪。”
王仁恭知道李渊是皇帝的近亲,见他说出重话,就再也不敢违拗李渊的决定,只得准备出战。
------
李渊命在自己带来的二千人、和马邑的驻军中优中选优,重新挑选了二千精于骑射的骑兵。
人员选好以后,将这两千名精锐骑兵交与李世民等人率领,出城寻找战机。
李渊和王仁恭则在马邑城中,等候李世民领兵出战的消息。
------
李世民率军出城之后,则不急于与突厥人交战。
他按照长孙晟《边塞札记》的记述,让士卒们熟悉突厥人的生活习惯。饮食起居都如突厥人一般,在边塞之外来回移动,逐水草而居,靠游猎为生。休息时,如突厥人一样搭建帐篷,派斥候在远处警戒。
------
李世民故意让部下打出李渊的旗号,让突厥人知道李渊的军队在边塞之外巡视。
有时候,突厥人也会派斥候骑兵前来侦探,李世民就让部下旁若无人一般驰骋射猎,耀武扬威。
李世民、长孙顺德、长孙湛等人皆是骑射高手,见到飞禽走兽都是百发百中。
突厥斥候骑兵探知以后,回去报知突厥首领。
突厥首领不知李世民等人的底细,每次都是避开李世民所率的军队。
------
有一次,李世民所率骑兵突然与突厥部落相遇,他命属下整装备战,没想到突厥部落却主动避战而去,李世民也不命令追击。
后来三番五次遇到这样的情况,长孙顺德、窦琮、长孙湛等人就憋不住了,都嚷着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开战。
李世民见群情振奋,士卒对突厥人已没了畏惧之心,心知决战的时机已经到了。
------
以后数日,李世民带领二千轻骑,游走于草原之上寻找战机。
一日,斥候来报,北面数里之处有突厥大队人马,青壮老弱加在一起有数千人。
李世民将长孙顺德、刘弘基、窦琮、长孙湛等人招到一起,问他们可敢一战?
这些人早已憋了多日,个个求战心切,恨不得马上披挂上马,杀入敌阵。
李世民命全军分成八队,从四面掩杀过去。
------
二千名精锐骑兵,如浪涛奔涌前进,大军过后掀起遮天蔽日的烟尘。
突厥部落未料到隋军来得这么突然,瞬间被合围在中间,四面八方矢箭如雨射向突厥部众。突厥部众仓促应战,大部分人还未来得及上马,即被射死在箭雨之中。
一阵箭雨过后,二千骑兵冲入敌方营地,只看到马槊翻飞,血肉四溅。突厥部众狼奔豕突,终逃不出被猎杀的命运。
不到半个时辰,战斗就已结束。
战后统计战果,将士按斩杀人头记功,共计斩首三千多级,邀获骏马一千多匹。
------
大胜之后,李世民命所有将士即刻收拾战场。
为防其它突厥部落来援,全军携战斗邀获,迅速回军马邑城。
李渊、王仁恭见李世民率军得胜归来不禁喜出望外,立即将捷报快马驰驿,奏报在江都的大隋皇帝杨广。
杨广龙心大悦,下诏将李渊、王仁恭慰勉了一番,从此对李渊更加信任。
------
此战之后,军队稍作休整,李世民又率军两次出击,连战连捷。
突厥人闻风丧胆,远走避战。
为巩固战果,李渊亲写书信派人送始毕可汗,警告他约束部下,不得再犯大隋疆界。如若不听,他将再派精锐深入突厥后方斩贼捕虏,让其终年不得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