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部众接连受到李世民所率轻骑痛击,已对李渊的军队生出畏惧之心。
始毕可汗见李渊深谙长孙晟用兵之道,心中也已生出恐惧,收到李渊送来的书信,他只得收束突厥部众,不敢再作南进。
李渊在马邑期间,再未受到突厥袭扰,见边境已靖,他怕所辖州郡盗贼再起,就引兵重回晋阳。
------
李渊返回晋阳之时,已是隋大业十三年十一月。
当时叛军首领魏刀儿,在河北势力很大,聚众十几万人,其部下贼首甄翟儿率众两万多人,常常袭扰上党、西河两郡。
盗贼有时聚集攻城,有时分散抢掠,地方鹰扬府无力应对。
隋大业十三年十二月,杨广下诏,敕右骁卫将军唐国公李渊为太原留守,虎贲郎将王威、虎牙郎将高君雅为副留守,将太原、河东兵讨甄翟儿。
------
接到杨广诏书,李渊并未立即召集太原文武官员商议,他在官署之中,先喊来李世民,问他对杨广的诏命有何看法。
李世民认为,问题的关键是盗贼敢不敢应战。
如果派出太原郡、河东郡大军进行征剿,盗贼不敢应战,必避往它处。
数万官军,兴师动众,不可能跟在盗贼后面追剿。
即使能够追上盗贼,但盗贼见不敌官军,就会散作小股藏入山中,数万官军找不到盗贼的足迹,就失去着力之处,这样就会劳师远征,却无功而返。
------
李渊听了李世民的想法,与他有同样的顾虑,一时也未想出良策。
李世民沉思了一会,对李渊道,“阿爷,何不用诱敌之策,诱而捕之。”
李渊问李世民,“如何诱而捕之?”
李世民道,“河北盗贼,实为流寇,没有根基,一切需用补充皆靠劫掠所得。劫掠一次只够用数日,需用不足之时,便会换一个地方劫掠。”
“我们只需做一个大的诱饵,盗贼以为有利可图,便会聚众来抢,趁他们聚众来抢之时,我等就可一举歼之。”
“但这个诱饵必须足够大,能够吊起盗贼的味口,他们才会聚起更的人。”
“另外,官军还要示弱,让盗贼以为有机可乘。如果官军势大,盗贼便不敢来。”
“因此,我们必须有以比盗贼少得多的兵力,击败比官军多几倍盗贼的准备。”
------
李渊听后,以为此策甚好,便和李世民商议,制定了详细的剿贼方案。
李世民与父亲商议完之后,回到自己院中,此时已到深夜。
观音婢仍然未睡,一个人在炕上看书,在等着李世民。
她见李世民这么晚才回来,而且是满脸兴奋,就好奇地问,
“阿爷喊你何事?这么晚才回来,还一副神采飞扬的样子。”
------
李世民脱鞋上炕,冲观音婢得意地一笑,“今日杨广下诏,敕命阿爷为太原留守,让他带兵剿匪。”
观音婢以为李世民,是因为李渊被任命为太原留守而高兴,她自顾看着书,心不在焉地问李世民,“太原留守比讨捕使的权力更大吗?”
李世民自己拿起壶,斟了一盏酪浆,喝了一口说道,
“讨捕使是奉皇命行监察之责,起到的是监督作用。”
“太原留守则是实职,对山西五郡直接节制,行使五郡军政大权。”
------
观音婢放下书,微笑看着李世民,
“怪不得世民阿兄如此高兴。以后阿爷做事,不用再借用皇命,而是可以直接发号施令了。”
李世民笑观音婢,“这次阿婢可是看走了眼,我高兴并不是因为阿爷任太原留守之事。”
观音婢有些迷惑地问李世民,“那是为了保事?”
李世民眉毛一扬,看着观音婢,“为了剿匪之事。我和阿爷商议出一条妙计,可以将山西境内盗贼一网打尽。”
------
听说可以将山西盗贼一网打尽,观音婢来了兴致,按着自己的思路分析道,
“如果真能将山西盗贼一网打尽,确是条妙计。只是想做到,太难。”
“如今盗贼无孔不入,官军哪里势力弱,他们就到哪里。”
“就怕阿爷率领大军未到,盗贼已逃得无影无踪,最终官军会无功而返。”
李世民见观音婢与他以前的想法相同,就将他与李渊商量的计策,详详细细说给观音婢听。
------
观音婢认真听完,认为整个计划考虑得很周密,如果不出意外,必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她沉思了一会,认真地对李世民道,
“我觉得此计甚好,还有些美中不足。”
“以前我家阿爷说过,谋事贵密,机泄则事难成。”
“如今你和阿爷行的是瞒天过海之计,保密更是重中之重,知道核心机密的人最好是越少越好。”
“有些事只有你和阿爷知道就行。属下文武官员只需依令而行,并不一定让他们知道为何要这样做。”
------
李世民听观音婢说完,也觉得将保密的事疏忽了,急忙就要下炕。
“我现在就去和阿爷再商议一下。”
观音婢笑着阻止道,“现在已是半夜,阿爷早就歇下了,你明早再去找阿爷说也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