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衲道绰,恭候各位施主来临。”
------
此僧便是本寺主侍道绰法师,被人称为西河禅师。
他向信众传习昙鸾所创的净土思想,提倡掐珠念佛,劝道俗信众称念“阿弥陀佛”。
道绰法师经常自制念珠,送给信众,教他们称念佛号。
他自己每日称念佛号,最低不少于七万遍。
------
道绰法师将李世民、观音婢、刘弘基让入方丈之内,陆峥、覃兰和侍琴在外面等候。
室内摆放数只蒲团,道绰法师让三人就坐,然后自己端坐于中间蒲团之上。
几人坐定,李世民、观音婢、刘弘基各自作了自我介绍。
李世民拱手问道,“不知法师唤我等过来,有何见教?”
道绰法师宣了一声“阿弥陀佛”,对李世民道,
“方才知客僧来禀,说唐国公府二郎君来访,并且施了功德,老衲怕怠慢了各位施主,请各位前来用茶,并有心讨教一下佛法。”
李世民连忙谦谢,“世民不才,对佛法一知半解,法师乃得道高僧,还望能够加以点化。”
------
观音婢刚才见此寺之中信众,与它处信众不同,尽皆掐珠念佛,便有心请教。
她坐直身子,肃容问道,“小女有一事请教法师,寺中信众为何个个手捻佛珠,口中不停唱念‘阿弥陀佛’?”
道绰法师为观音婢解惑,“此是昙鸾法师开创的净土修习之法,手捻佛珠,口宣佛号,心中笃信佛法无边。则可摒除心中一切杂念,六根清静,一心向佛,日久则显佛法无上威力。”
“此修习之法之所以有效,是因为昙鸾法师看到,信众多不识字,而经义晦涩难懂,普通信众难以理解经义,难受无上佛法引渡。”
“此法简便宜修,只要笃信佛法有无上威力,不时口颂佛号提醒自己即可。”
------
观音婢向道绰法师求教,“是否颂一声佛号,即是提醒自己一次‘佛法无边’?”
道绰法师含笑颔首,“就是如此,这样信众就不会,为难明的经义所扰而分了心神。”
观音婢又问道绰法师,“何谓六根清净?”
道绰法师言道,“六根者,眼、耳、鼻、舌、身、意也。”
“眼、耳、鼻、舌这四根,人们都清楚所指为何,‘身’指身体各处的感受,‘意’是指心中所想。”
“六根清静,则可无欲无求,抛却尘世的一切忧愁与烦恼。”
------
观音婢向来思虑深沉,对不懂之事便会刨根问底,她问道绰法师,
“如若世人皆无欲无求,这世上再无你争我夺,也从此再无征战。”
“只是人人都无了进取之心,谁还会去建功立业、保家卫国?谁会日日劳作,从事生产?没有了辛苦经营产业的动力,我辈的衣食从何而来?”
观音婢的连连发问,李世民怕她对道绰法师不敬,忙向她递了一个眼神,示意她不要太过认真。
------
道绰法师依然慈颜含笑,对道,“佛渡有缘人,却难渡芸芸众生。”
观音婢问道,“何谓有缘人?”
道绰法师答道,“一切有心凭佛法威力,摒除心中烦恼之人,皆与我佛有缘。”
观音婢接着问道绰法师,“与佛无缘之人,难道无法可渡?”
道绰法师脸上露出笑意,“芸芸众生则要,二位施主这样的人来渡。”
------
李世民听道绰法师如此说有此诧异,“我们如何渡人?”
道绰法师看了一眼李世民和观音婢,又看了看刘弘基,“我观音二位施主龙威凤仪,相貌不似凡人,刘施主也有将相威仪,来日定可成就功业,渡天下可渡之人。”
李世民疑惑道,“我等怎可渡人?”
道绰法师庄重肃然答道,“二位施主如以天下苍生为念,拯万民于水火,还天下于太平,亦是渡人之道,最终也可修身成佛。”
李世民已了然道绰法师话中之意,但又不便点明,拱手谢道,“世民心中已然明了,谢法师点化。”
道绰法师最后寄望,“二位施主如能令天下之人,有才者以德配位,农人耕织以时,匠人以手艺谋生,商人食流通之利,天下各安其业,这与我佛一样也是渡人。”
------
李世民、观音婢和刘弘基都是绝顶聪明之人,怎会不明道绰法师话中之意?
李世民向道绰法师拱手道,“世民今日受教,获益匪浅,定会记住法师之言,不负法师所望。”
道绰法师含笑点头,心中暗想,今日论道,也当是一项无上功德,虽未渡此三人,却可渡天下无数之人。
观音婢又向道绰法师请教了其它佛经教义方面的问题,道绰法师都一一作答,叙谈多时,三人决定告辞。
道绰法师口宣佛号,首先巍然站起,和李世民、观音婢和刘弘基相互施礼,然后将他们送出方丈室外。
------
李世民、观音婢和刘弘基三人再次施礼后,辞别道绰法师,离开石壁寺。
道绰法师看着三人离去,然后口宣佛号“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