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弘基自我介绍,“在下刘弘基,雍州池阳人士,原河州刺史之子,父讳刘升。”
他只所以说出父亲的原来的官职和姓名,也是为了取得李世民的信任,让李世民知道自己也来自于世族名家,并非是市井无赖之人。
李世民听他介绍,连连拱手致意,“原来是刘兄,失敬,失敬。”
他接着问刘弘基,“刘兄这是要前往何处,是否方便同行一叙。”
刘弘基回道,“在下也没有固定的去处,此行实是为二郎君而来,如蒙不弃,在下愿与你同行,边走边说此行目的。”
刘弘基之言,正合李世民心意,几人并未急着上马,而是牵马慢慢而行,刘弘基边走边向李世民介绍此行来意。
------
行了片刻,观音婢看天已过午,她对李世民道,
“世民阿兄,你与刘家阿兄初次见面,肯定有许多话要谈,如今天已过午,众人腹中饥饿,我们不如吃点干粮,打点一下再走,你们也可以边吃边谈。”
经观音婢这么一提醒,李世民也觉得腹中有饥饿之感,是该先吃些东西,再继续赶路。他命陆峥和扈从,从马上取下毡席,铺在路边开阔的地方,几人席地而坐,准备吃些东西再走。
李世民、观音婢和刘弘基三人坐在一处,陆峥和扈从围坐在一起。
覃兰和侍琴服侍李世民、观音婢和刘弘基用餐,为他们准备好麦饼、咸肉和酪浆。
刘弘基在用餐之时,又将自己向李世民、观音婢作了详细介绍。
------
这刘弘基本是雍州郡池阳县人,其父乃是已故河州刺史刘升,现年三十五岁,比李世民大近二十岁。
他年轻之时,不事产业,常年四处走访名师,练习武艺。河州刺史刘升去世后,刘弘基承父亲荫恩,被授予从七品的右勋侍。
杨广征讨辽东之时,刘弘基受募出征,但行至汾阴县时,刘弘基算一算时间,已无法按要求到达辽东。
按照大隋律法,士卒失期,依法当斩。就是说刘弘基等人,即使费尽千辛万苦再赶到辽东,到了地方也是死罪。
------
万般无奈之下,刘弘基就和部属商议对策,当时摆在他们面前的有三条路:
一是仍然赶往辽东,到地方便被处斩。
二是各自逃亡,这样会连累家人连坐。
三是就地犯一个小罪,被地方官府捉拿入狱。
------
众人权衡利弊之后 ,觉得还是就地犯一个小罪最合算。
于是众人合伙,在附近庄上买来一头耕牛,唯恐官府不知道,就当着村里人公开将牛屠宰,然后刘弘基带领手下士卒大吃一顿。
按大隋律法,屠宰耕牛有罪。庄上里正,看到刘弘基等人在庄上杀牛吃肉,不得不报告官府,官府便将刘弘基及其部属捉拿,投入狱中。
刘弘基的家人听说他被捕入狱,便花钱打点,一年后才将其从狱中赎出。
刘弘基出狱后,亡命江湖,以盗马为生,靠此维持生计。
------
前一段时间,刘弘基听说,捕讨使李渊在绛州张贴告示招附盗匪,凡盗贼归顺者可以列入军籍,盗贼头目还可以授予官职,他就有所心动。
刘弘基心想,自己也出身于名门世家,而且有一身武艺,总不能一辈子以盗马为生?将来怎么有脸见死去的列祖列宗?
他觉得这是一个机会,就想去投奔李渊,但一时又拿不定主意如何去投。
如果以一名普通盗贼的名义去投降,虽然是免了死罪,有了军籍,但只能当一名普通的士卒,想得到李渊的信任和重用却难,想要混出个人样,不知要到猴年马月。
------
近几日,刘弘基就一直在捕讨使官署附近转悠,考虑是不是有好的晋身之策?
在来回转悠过程中,刘弘基见有一位气度不凡的少年,经常出入于捕讨使官署,就买通一名官署守卫,打听这少年是何人。
这名官署守卫告诉刘弘基,这是唐国公二郎君李世民,并将李世民云天雾地吹捧了一番,说他武艺高强,将他捧作天神一般。
------
刘弘基虽然看出李世民不是一般人,但并未全信李世民有官署守卫吹的那般厉害。他就想设法接触李世民,想试上一试。
今日早上,刘弘基看到李世民带人外出,就偷偷在后面跟了上来,想见机行事,于是想出了拦路劫马的主意。
------
李世民和观音婢,听刘弘基介绍自己,发现此人不但武艺高强,而且做事极有心机。从他屠牛逃避兵役之事来说,做事能够权衡轻重、利弊,并且能够想出合适的策略进行应对。
李世民见刘弘基说话不卑不亢,沉稳睿智,面对李世民、观音婢,谈笑自如,无丝毫巴结讨好之意,气度不似常人。他心中对刘弘基越发看重,觉得此人值得一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