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坏笑着夸赞,“知我者,阿婢也。”
然后,他恢复正形,详细向观音婢说了自己的整个计划。
观音婢听后,一脸都是崇拜的表情,“世民阿兄学得真快,《孙子兵法》没有白读,现学就能现用。”
------
当日观音婢为李世民准备出征行装。
李世民喊来书僮陆峥,让他即刻赶往鄠县李氏庄园,挑选二百名青壮府兵,作为后日随军出征的士卒。
鄠县李氏庄园是唐国公府在京畿的根基所在。
李世民三姊李三娘和姊婿左千牛备身柴绍,在此秘密训练了一支队伍,有数千人之多,散居于各处田庄之上,其中以善骑射者居多。
因此李世民派陆峥去那里挑选士卒。
他再三叮嘱陆峥,要精挑细选,全部要选善骑射者,个个要全副武装,备好马匹、武器、甲胄。人员全部到齐之后,于次日早上卯时前,直接赶往城东校场。
陆峥牢记李世民吩咐,领命而去。
------
第二日一早,寅时刚过,李世民即收拾完毕。
两人依依惜别,观音婢一再叮咛要注意自身安危,绝不可一时冲动以身试险,将来还有大事要办,不要因小失大。
李世民劝慰观音婢,他会谨慎行事,让她不要牵挂。
告别观音婢,李世民快步走出内院。
外院之中,贴身扈从已在大厅前牵马等候。
李世民穿上甲胄,佩上武器。
全副武装之后,只见他头戴虎头兜鍪,外穿明光铠,内着菲绿战袍。
身背弓囊、箭壶,腰悬八棱乌金精钢槊,身侧是通体雪白的腾霜宝马。
这位少年武将,往那一站,显得是威风凛凛,英武不凡。
------
李世民从扈从手中接过腾霜宝马缰绳,翻身上马,从西角门出府,向北往朱雀门前大街,再向东一路疾驰,直奔城东校场。
城东校场,陆峥已带领二百名青壮骑兵在校场门前等候。
见到李世民,陆峥向李世民禀报,所有人马全部按要求到齐,个个皆是骁勇善战之士。
李世民沉静点头,命众士卒随他一起进入校场。
校场之内,各路军马陆续进场。
辰时将到,云定兴率扈从来到校场,端坐点将台。
巡视台下,全场将士有一万余人,只有李世民所率皆为骑兵,军容整齐,尤为威武雄壮。其它将卫所率多为步卒。
------
雁门之变事发突然,军情十万火急。
仓促之间整军赴援,左屯卫府仅凑出这上万人的兵力,而且以步卒居多,与十几万凶悍的突厥骑兵相比,实力相差悬殊。
所幸是杨广向全国发出救援诏书,赴援的应该不只左屯卫将军府一支军队。
如果仅仅左屯卫将军府一支军队赴援,那与飞蛾扑火无异。
云定兴看着台下军容不整的士卒,心中不免焦虑,他心中也曾想过,假如能等上数日,或可募得更多士卒。
但雁门方面,至尊皇帝危在旦息,不管召集多少士卒,军队都得明日出征。
如果因为征召士卒延误了战机,赶到雁门之时,皇帝已被其它军队救出,那么左屯卫府这次出征就没了意义。
------
辰时已到,金、鼓齐鸣,点将台下一片肃静。
勋卫以上武官齐聚到点将台前。
按照隋朝军队建制,左屯卫将军府设:
大将军一人,将军二人。
有长史、司马、录事、功、仓、兵、骑等曹参军,法曹、铠曹行参军,各一人。
左右屯卫、左右武候各六人;
左右武卫、左右勋卫各八人。
从七品以上将卫武官共计六十多人人。
------
年轻武卫、勋卫皆是将门之后。
宇文述孙子宇文承趾、来护儿孙子来峻两人,都是作为从七品的勋卫也应征而来。
值勤屯卫奉左屯卫大将军云定兴之命开始点卯。
点到之人尽皆报上官职、名号。
点到李世民之时,他扬声报到,左屯将军府右军武卫李世民听候将令。
------
这时听到人群之中,有人低声说道,
“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儿,用两千匹马换了一个七品的武卫。”
话语之中,明显对李世民有轻视之意。
李世民侧目观看,是宇文承趾和来峻在交耳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