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渊向杨广推荐的五人,的确是杨广心中所想。杨广也想从这五人之中,选一人来平定山西匪患。但这其中,杨广有一点没有考虑到:这五人愿不愿去?
那么这五人之中,有没有人愿意进入山西剿匪呢?
答案是,没有人愿去,没人愿去做这出力不讨好的苦差事。
------
杨广连年征讨辽东,大臣们已是身心疲惫,都想安心过几天舒心日子。
入山西剿匪,不比征讨辽东。这些能征惯战的将军,擅长的是两军对阵,攻城拔寨。对于剿匪,却没有必胜的把握。
那些盗贼都是亡命之徒,他们流窜作乱,居无定所,能打则打,打不赢就跑。山西地形复杂,盗贼见抵不过官军,就会隐匿山中不出。官军跟着追剿,往往是疲于奔命。
所以进入山西剿匪,不但不可能建功立业,还有可能毁了自己的一世英名。
这些心腹重臣更加顾忌的是,一旦离开朝堂到了山西,就少了和皇帝的来往,感情上会有所疏远,稍微有点闪失,遭政敌参劾,就会难以自辩。
------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到山西剿匪,虽有兵权,却无兵可带,如今全国盗贼蜂起,各处都需要出兵剿匪,朝廷根本无兵可派。
领命到山西剿匪者,要到山西自己组建军队。
可是隋朝征讨辽东多年,天下苦战事已久,杨广第三次征辽东时,所征兵士多是半路逃亡。
连皇帝打仗都征不到兵,仅靠一个有名无实的兵权,想在山西组建剿匪军队,实则是难如登天。
------
所以说,入山西剿匪是出力不讨好的苦差事,那些朝廷重臣谁也不愿意去。
李渊推荐的这五个人,都是杨广极为依重的人,在杨广那里说话的分量很重。他们自己不想去,自然有千万条理由为自己开脱,然后再向杨广推荐新的人选。
杨广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也只有接受这些朝廷重臣的推荐。
------
那么,李渊为何能料定,这些朝廷重臣新推荐的人选是他呢?
观音婢和李世民分析,杨广与李渊推荐的五人商议时,必会向他们透露是李渊的推荐。
这五人要是将李渊的推荐,往好处想的话,是李渊欣赏他们的能力和才干;要是往坏处想的话,他们会认为李渊在害他们。
往好处想李渊的人会认为,李渊是将门之后,善于骑射,正好是合适的人选,既然自己不想去,正好让李渊去。
将李渊往坏处想的人会认为,李渊是在将他往火坑里推,自己不愿去,正好让李渊当这个替死鬼。
所以说,只要这五人不愿去,无论将李渊往好处想,还是往坏处想,他们都会举荐李渊去到山西剿匪。
------
李渊回到唐国公府,让紫芙将李世民和观音婢喊来,向二人详细描述了觐见杨广的情况。
观音婢边听边问,问杨广与李渊交谈时的语气、神情,每一个细节都问得很仔细,认真听完觐见的整个过程,她问李世民,
“世民阿兄,你看其中是否有疏漏之处?”
李世民看了看李渊,然后转过脸看着观音婢,
“觐见的整个过程,阿爷都是按着我们商议的步骤做的。”
他边说边用右手扳着左手的手指,数着每一个环节。
“杨广从冷淡,到愿意与阿爷交谈,到变得热情,到最后无话不谈,甚至说出难言之隐,说明他已对阿爷产生了信任。”
------
观音婢点头同意李世民的看法,
“从杨广的态度转变,可以看出他对阿爷是越来越信任。”
“但他没有问阿爷愿不愿去山西。这和我们之前分析的一致,说明他对阿爷还不是十分的信任。”
李世民看着李渊,满怀信心地道,
“阿爷,目前来看,咱们的计划进展很成功,一切都没有出乎意料之外。”
------
李渊却觉得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他略带遗憾地看看李世民和观音婢,
“看来心口不一的时候,不心虚也不容易,我当时感觉到眼神还不够坚定,有的地方语气还不够自然。但愿杨广不要从中看出破绽。”
观音婢陡然发现,李渊对欺骗杨广有一种负疚感,这种负疚感对于他们谋划的事来说,是致命的隐患。
她要打消李渊存在的这种心理,就找出李渊存在这种心理的病根。
“阿爷,《本经阴符七术》中说,做事要静意固志。我们要对自己所做的事,不能有丝毫的怀疑,心疑则思虑不定,思虑不定则会犹豫不决,犹豫不决就会露出情怯之意,情怯则会令所做之事功败垂成。”
------
李渊听观音婢说得有道理,笑着对观音婢道,
“我也知道这个道理,但当时就是不由自主,总是感到心虚。”
观音婢向李渊建议,“阿爷,阿婢有一个办法,可以让你不再心虚,你不妨可以试试。”
李渊听了观音婢的建议,心中豁然开朗,为迷惑杨广开始整日吃喝玩乐。
整个京师都在传李渊的流言蜚语,连她的二姊都气恼,自己的弟弟怎会变成了败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