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急着想知道,长孙晟在《北塞札记》中有关应对突厥的策略。
李渊的目的,是要借杨广对长孙晟的器重,近一步赢得杨广的信任,就将长孙晟在《北塞札记》中所说,一一进行转述。
“长孙将军认为,对付突厥要打拉结合。”
“对犯大隋边境者,应派善骑射者予以剿灭。”
“对突厥可汗要恩威并施,一是要让其慑于天朝强大;二要帮其解除危难,对可能威胁突厥可汗地位的人,可吸引其到我大隋做官。”
“我大隋文物鼎盛,物产富饶,与其在塞北受风霜之苦,哪比得上到大隋做官?有才之人必渴望接受陛下的恩泽,对到内地做官趋之若鹜。”
“这些人到内地赴任之时,定是携家带口,带上奴仆。这样一方面会减少突厥的人口,另一方面会减小对突厥可汗地位的威胁。”
------
杨广认真听完,对让突厥人来内地做官有一个疑问,
“难道我大隋就不怕他们在境内作乱吗?”
李渊仍按照长孙晟书中所说答道:
“这个陛下倒不必忧虑,这些到大隋做官之人,离开突厥就失去了根基,没有了部众和族人的支持,谁敢轻举妄动?”
杨广微笑点头,“确实是这样。长孙将军所说实在是好谋略。”
------
说过突厥之事,杨广又主动和李渊谈起,山西盗贼魏刀儿生乱之事。
“从兄对扫除山西盗贼有何看法?”
希望获得山西的兵权,是李渊今日见杨广的真正动机。听杨广提到山西,他几乎难以抑制心中的激动。
李渊依然装作低头沉思,借机稳一下心神,重新整理一下思路,以防关键时刻出现疏漏。
------
待心中平静如水,李渊方才沉稳作答。
“山西盗贼乃是我大隋心腹之患,如果任其坐大,将来恐将动了国家的根基。”
作为皇帝,杨广深知山西的重要,他点头同意李渊的观点,
“朕也是这样认为,与其它盗贼作乱不同,山西离京畿太近,又是通往塞北的必经之路。一旦群贼坐大,不但无法降服突厥,还将危及关中京畿之地。”
------
李渊依据山西形势,向杨广建议,
“陛下当派心腹干将,能征惯战之臣,带兵进入山西,向北打击突厥,向南扫平匪患。”
杨广也想按李渊说的去做,但却有他的难处,
“如今辽东战事方息,山东不靖,数处盗贼作乱,朕虽有心平定山西,但苦于没有合适的人选。”
------
在李渊和李世民、观音婢的谋划中,李渊必须成为进入山西剿匪之人,这样才能掌管山西这个战略位置的兵权。
在山西站稳脚跟以后,即可以山西为根基,南下可扼黄河险要,易守难攻。时机成熟,即可渡过黄河,叩关西进夺取关中。
只要占领关中和山西,即可俯视中原,东出函谷关扫平各处叛乱,天下可定。
------
获取山西兵权,虽然是李渊和李世民、观音婢心之所系,但却不能主动向杨广索要,需要杨广心甘情愿授与。
目前的情况是,对于山西兵权,李渊想得到,却不敢向杨广讨要。
这种境况确实让人进退两难。
这就有种看着价值连城的珍宝,却不敢伸手去拿的感觉。
------
在李渊和李世民、观音婢的谋划之中,已充分考虑到这种情况,李渊心中已有了应对的办法。
他向杨广推荐宇文述,樊子盖、裴蕴、来护儿、卫文升五人,作为领兵进入的人选,并向杨广陈述推荐这五人的理由。
“他们五人皆是能征惯战之臣,在平定杨玄感叛乱之时皆功不可没,他们之中任何一人领兵进入山西都将无往不胜。”
------
李渊推荐的五人,都是杨广信任的大臣,也是杨广心中的人选。
他也正在考虑,选他们之中的哪一个人最合适。
李渊按杨广心中所想进行推荐,杨广颇有英雄所见略同之感。一是认为李渊心中无私,二是认为李渊能和自己想到一处,确实见识不凡。
但杨广却没有想到,这个位置是李渊心中所想。
------
杨广听过李渊推荐的人选,对他道,
“这几人也是朕心中所想,朕还要再征求一下他们的意见,详作商议之后再作定夺。”
到了此时,李渊此次觐见杨广的目的已全部达到,不便在宫中多作停留,就向杨广告退,离开万春殿。
可能有人会问,李渊不是想获取领兵进入山西的兵权吗?他明明是推荐了其他人,怎么就说,李渊达到自己的目的了呢?
这就是李渊和李世民、观音婢谋划的巧妙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