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不禁感叹,李渊是真和他一心,是在真为他分忧,在关键时候还是自己的血脉之亲能设身处地为他着想。
他心中陡然生出一种负疚感,觉得这些年确实有点亏待了李渊,以后有了重要的事情看来还得重用他,依重他。
在礼部尚书杨玄感、兵部尚书斛斯政,相互勾结叛乱之后,杨广对朝中大臣猜忌日重,让他信任的人越来越少。
看来还是像李渊这样,把家族的命运和朝廷的命运,连在一起的皇亲贵戚更可靠一些。
他们是靠朝廷的庇佑,才能保住自己家族的荣华富贵。没有了大隋,哪里还有他们唐国公府?
所以只有他们才会和朝廷一心,拼了命也要保大隋江山永固。
------
对于李渊来说,献出两千匹马也是一个艰难的决定,说出这个数字时,连他自己都觉得有割肉之感。
这两千匹马可是他准备以后举兵起事的本钱。
当李民世和观音婢提出,向杨广献出两千匹马,作为赢得信任的敲门砖时,李渊很是心疼。
他怀疑这赌注压得是否有些太大,如果这两千匹马换不来杨广的信任,得不到想要的兵权,不但这些马打了水漂,唐国公起兵举事的打算也没了指望。
------
当时,观音婢就问李渊,对她和李世民拿出的方略有没有信心。
如果对方略有信心,就不要犹豫,就义无反顾地去做、去实施。
如果对方略没有信心,就继续商讨,拿出更好的方案后再说。
做大事要谋定而后动,没有思虑周全,就不要轻举妄动。
定了的事就要有信心,不能边做边三心二意,心中不定,就不会将事情做好。
------
在商议方略的时候,观音婢问李渊,如果拿不到兵权,他有没有信心成功举兵起事?
李渊摇头,如果不能取得兵权,成功举事的希望十分渺茫,贸然举事,等于自寻死路。
观音婢又问,想举兵起事成功是否只有取得兵权一条路?
李渊点头,对观音婢道,只有这一条路。
------
观音婢当时就和李渊,对献马的必要性进行过分析。
既然只有取得兵权这一条路可走,如果不能取得兵权,那这些马还有何价值?难道等着以后用来卖钱?
如果能够获得杨广的信任,被授予兵权,就会有兵有将,有各类军械装备,难道还愁没有两千匹战马?
如果到时候真的缺马,也可以以战备所需为名公开花钱购买。
------
对于所献马匹的数量,观音婢也有自己的看法。
她认为,所献马匹的数量,要有令杨广动心的效果,才能达到取信他的目的。
如果献上几十匹,这对作为一国之君的杨广来说,他根本不会放在心上,献了等于是白献。
杨广见到大臣们表衷心的机会多了,小打小闹他已经司空见惯,要做就要做他前所未见的事情。
当他被震惊以后,他会认真去想李渊为什么会这样做。
------
观音婢和李世民,也对杨广听说献两千匹时的想法进行了猜测。
杨广会认为李渊必有所图,他会认为李渊拿出这么大的筹码,是想得到巨大的回报,会向他提出非常高的要求。肯定是为了谋官,或者是谋利。
这时李渊就要反其道而行之,一不谋官,二不谋利。
杨广就更会觉得反常,就会往更深的层次去想,去分析。
最后顺理成章,杨广会得出,李渊这么无私的付出,是为了感激多年来独孤皇后和杨广对唐国公府的照顾,他做这些是为了感恩,是为了亲情,是出于一片真心。
这样他就会认为,李渊是对大隋没有任何二心的可信赖之人。以后有重要事情他就会想着李渊,遇到重大的事情就会委托李渊去办。
------
这一切果然被观音婢料中,当杨广听李渊说要献出两千匹战马时,他被彻底被震撼到了,他还从来没有碰到过这样的事情。
他认为李渊不会无缘无故向朝廷献出这么多马匹,肯定对他必有所求。
于是杨广满腹疑惑地问李渊,
“从兄,朕从此事看出你对朝廷的一片忠心,不知你有没事情需要朕帮你解决,只要不过分,朕一定让你满意,决不负你一片忠心。”
李渊诚惶诚恐地向杨广道,
“微臣向朝廷献马,还真是有些私心,说出来还望陛下不要怪罪。”
杨广心道,看来我想得没错,他确是别有所图。但这也是理所当然之事,这世上谁愿做赔本的买卖?只要他没有非分之想,给他一些奖赏也并不为过。
杨广问道,“你有何想法?说来让朕听听。”
------
李渊接着向杨广提出了他的请求。
李渊的请求再一次出乎杨广的意料。
这是今日,杨广第二次为李渊的做法感到吃惊,他觉得李渊的做法太不合常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