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杨玄感起兵事败,李世民曾进行过深入的思考,就将自己的想法说给李渊听。
“杨玄感兵败,确实是准备太过仓促。”
“一是地点选择不当,在中原起兵,无险可据,无坚可守。”
“二是准备不足,数万兵卒,未备齐盔甲、军械。”
“三是兵卒皆是乌合之众,未经过战阵,面对官军不堪一击。”
“四是杨玄感不懂用兵,未能迅速脱离中原险地,占据关中。”
------
李渊见李世民分析皆中要害,心中不免又惊又喜。他没想到,刚刚十六岁的李世民,竟然有如此深刻的见识。
在惊喜之余,李渊又不禁有些气馁。他无比痛心地向李世民摆出眼前的现实,
“和杨玄感相比,我们的准备仍然相差很远,甚至都不及杨玄感万一,现在想想将来起兵举事,总有痴人说梦的感觉。”
------
李世民见父亲没了起兵举事、夺取天下的勇气,就想重新燃起他的希望之火。他充满信心地给李渊鼓劲,
“我看未必,只要我们精心筹划,定会找出可行之策。不知阿爷是否还记得,岳父大人去世前,曾让你想办法获取兵权。”
李渊满怀失望,无可奈何地道,
“我怎会忘记你岳父临终时的交代?但我如今是四品文官,负责宫中礼仪、祭祀。如何获取兵权?”
他接下来的一句话,更是将获取兵权的路全部堵死。“当下杨广猜忌甚重,如果向他提出要掌兵权,估计性命即刻不保。‘兵权’这两个字,在他面前没人敢提。”
------
观音婢见李渊一副灰心丧气的样子,心中在想,自已《本经阴符七术》、《鬼谷子》学成之后,仍无真正派上用场,何不趁此机会试上一试?
她深信《本经阴符七术》、《鬼谷子》有改天换地之能。
李渊说没人敢在杨广面前提‘兵权’两字,观音婢就接着李渊的话说道:“阿爷,我觉得这世上没有绝对不可行之事。再难的事,只要经过深思熟虑,都可找出对策。”
见观音婢口出此言,李渊心道,又出了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孩子。但观音婢是他的儿妇,他又不便出言责备。李渊只好顺着观音婢的话问道,“阿婢难道有好的办法?”
------
在李渊和李世民交谈之时,观音婢就在边听边进行思考,是有了自己的想法之后,她才突然插言,说出那看似不知天高地厚的话。
现在见李渊发问,观音婢不怯不战,沉稳回答李渊的问话,
“我觉得做这事要先易后难。”
“想获取兵权,要先获得杨广的信任。”
“获得杨广的信任之后,可以想办法让他授与兵权。”
“获取兵权之后,可以剿贼为名,公开扩充军力,也可以锻炼军队的战斗能力。”
“在扩充军力的过程中,就可以做各种起事的准备,这些都可以剿贼的名义去做。”
“等势力不断壮大,可以雄居一方的时候,朝廷再想敕夺就由不得他了,逼得紧了,就即刻起兵。”
------
李渊本来以为,观音婢不会有什么有用的见解,但听她说要先获得杨广的信任之后,就开始仔细倾听。
窦氏夫人在世时,就一再劝说要获得杨广的信任。后来按她说的去做,李渊才被调回京中任职。
现在观音婢也提到“获得信任”这几个字,李渊开始对观音婢的话有些上心。等他认真听观音婢说完,才算真正意识到,这个只有十几岁的儿妇,并不是信口胡言,而是见解精辟。要想举兵起事成功,还真得按着她说的这个思路去实施。
------
李渊边听边点头认同,口中说道,“只有这样才是唯一的途径。”
接着他又感叹,“这个方法好是好,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仅是获得杨广信任,就要费尽无尽心机。”
观音婢见李渊先是同意自己的想法,后又为如何去做犯难,就对李渊道:
“阿爷,你如今正在病中,不能过分劳心去思考,不如将杨广的情况详细给我和世民阿兄讲一下。我二人根据你说的情况,这两日商量一个对策。如果你认为可行,就照着去做。如果不行,我们再作进一步的研究。你看如何?”
------
李渊常年随驾出征在外,对李世民和观音婢当前的状况并不太了解,如今见这对儿子、儿妇,小小年纪都有惊人的表现,心中惊异不已。对于观音婢说他们可以想出一个对策出来,李渊已有了几分相信。
李渊心中的想法是,反正是也没有其它的路可走,不如姑且试上一试。如果他二人真能想出好的办法来,那是最好不过。如果不行,再作其它打算。
他问观音婢,“你想知道杨广的哪些情况。”
观音婢将她想知道的一一罗列出来,
“杨广的性格禀性怎样?他最看重的是何事?”
“他最喜欢什么?有何嗜好?”
“他最怕什么?最担心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