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务之事,就由太子整改吧。”
朱元璋见百官没人再为难牛城,也不想听下去了。
他摆了摆手,一旁的老太监忙打开一卷圣旨,高声宣读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三驸马牛城……!”
圣旨宣读着。
殿外几个小太监分别捧着衣冠之类走了进来。
就在这大殿之上,伴随着老太监的宣读之声。
小太监们帮着牛城脱掉了外衫,摘掉了方巾,开始帮他更换服饰。
身前身后纹绣九蟒的绯袍、精致玉带、盘蟒绶、再配上精致玉冠,倒是让牛城显得更为神采俊美,引得朝中百官啧啧感叹。
唯独没有他佩戴的不是朝冠,也未发放象牙笏,这倒是让牛城心里更踏实了许多。
朝冠是上朝所佩戴的头冠,而象牙笏是文武百官上朝时手中持着的狭长板子,上面可以记事,有了它就代表着需要上早朝了。
牛城这边全部穿戴好,还没来得及谢恩,便见朱元璋摆了摆手。
老太监的公鸭嗓随之喊道:“退朝!”
没事了?
不懂朝堂规矩的牛城直接转身就走,在众目睽睽之下迈步出了金銮殿。
而此时,朱元璋还正在下台阶。
坏了,这刚受封的文昌伯怕是要惨了!
这个想法出现在文武百官的脑海,却听朱元璋平淡说道:“无心之过,不用计较。”
朱元璋说完,望了望两侧文武百官,还有那时时记载的史官,迈步继续向前走去。
太子朱标紧随其后,嘴里微不可闻地自语:“这若是本太子的话,绝对逃不掉一顿板子的。父皇咋就这么偏袒牛城呢?”
“唉,或许父皇的爱都给了允炆吧!”
一声轻叹,他抬头望向殿外的天空,幽然自语:“怎么又想打我那逆子一顿了呢?难不成这打儿子的毛病也是遗传的?”
这话传到身后一众文武百官耳中。
百官们一片哑然。
就好像发现了什么惊世的隐秘一般,彼此望向临近的同僚,用彼此都懂的眼神,似乎在说:原来打儿子这事儿真会遗传!那皇太子朱允炆岂不是要惨了!
有心软的大臣已经在为朱允炆默默祈祷了,希望他爹太子朱标下手轻点。
毕竟,朱元璋会传位给朱标,那朱标自然是传位给朱允炆。这未来的皇帝那也是皇帝嘛。
万一被打坏了,跟刘阿斗一般脑残的话,那可就是整个大明的不幸了!
当然,这样的想法大多出自书呆子(譬如笔者),这满朝文武中书呆子并不多,也算是大明的幸事了。
不过,朱标想打朱允炆也是要等到六部事务议完才行。
早朝过后,太子、六部高官并不能直接回府,而是要一同处理各地奏折,以及早朝商议的事务。
而这些事务全部处理妥当后,如果没有紧要事务那才能结束这一天的工作,回复休息。
至于这些处理好的奏折等,还要交给朱元璋二次审批才能最后定论,就是这么个流程。
不过,今天朱标与六部刚刚议事不久。
有八百里加急到。
德安府、襄阳府、南阳府等近七府之地大旱,有蝗虫大量繁殖趋于成灾的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