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全书洋洋洒洒百万字,虽然不少人看过,但谁能记得这么清楚,看到石鼓文书第一眼就突然想到史记某篇文章中的某句话?
苏勖也是一脸懵逼,他虽然博闻强识,但也不是人形藏书楼,对这种东西怎么可能边想就说出来?当下李泰也是一脸疑惑。
王东道:“不知魏王府中可常有《史记》?”
这种书李泰自然是有搜罗的,马上便叫人来。
王东一笑直接说十一卷,秦始皇世家,某一篇,某一句,李泰手下小厮连忙开始翻找。
两分钟后,那本书摊开在众人面前。
大家看去齐齐吸一口气,果然就见那书上那一句,赫然写着如王东所说一模一样的文字。
石鼓文书拓片这东西得来十分不易,是李泰专门派人到陈仓的山头上,费了两三天时间才拓印下来的,没有人能相信在这个信息不流通时代王东可以提前看到石鼓文。
也就是说明他看到十五文的一瞬间就想到了史记上这句话,再看向他众人都像一副看怪物的表情,难不成这家伙把整本史记都背下来了?
王东笑道:“据太史公所记,在秦文公十三年前以前,虽然有太史这一官职,但并不是记录史事的。”
这其实是后世考古学早已论证的观点:史官在最早并不是记录历史的,而是作为皇家档案库的管理者,类似于图书管理员的角色,什么叫历史?也可以理解为历代史官所掌档案。
但对于此时的唐人来说,这却是耳目一新的新奇言论,许多人才第一次知道这种说法,甚至苏勖之前也没意识到。
“这也就是说明史籀根本不是一个记录这种事件的史官,更不会奉王命记载历史事件。”
“而且,”王东又笑道:“在史籀之时,根本就没有如此长篇的文字。”
又是一条暴论,此言一出,众人再次愕然。
王东笑道:“请列位想一下,仲尼所做春秋是什么体例?战国前史书又是什么体例?”
众人想去,然后才明白,史官从图书管理员进化到记载历史的官员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也不过是记录档案而已,写书都是一两个字就搞定了,今天几号发生什么事,明昨几号发生什么事,哪里会用这么一段洋洋洒洒的文字有描写又有景物来写一篇石鼓文?
长篇的记事文是何时出现的?
在场人几乎都意识到了:诗经,楚辞之后呀!
那便是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了。
那正和秦文公十三年的时间差不多。
所以可以再次把这篇石鼓文书的历史缩短,从由东周至秦始皇直接缩短到了秦文公十三年到秦始皇时期,一下又砍掉几百年。
有理有据,无法反驳,满场皆惊。
王东一笑。
《石鼓文考据》这可是唐兰先生的旷世名作,一篇文章,奠定了他在中国考古学上的地位,在后世石鼓文已经被研究了千百年之后,他此文一出,几乎将当时同时期千百年间流传来的许多疑问直接镇住,立马成为主流观点。